京城,太庙。
巍峨的殿宇在冬末的晴空下肃然矗立,朱墙金瓦,重檐庑殿顶,沐浴着清冷的日光,散发着千年积淀的皇家威严与无上神圣。
这里,供奉着大乾历代帝王的英灵,见证着王朝的兴衰更迭。
今日,它将成为新纪元开启的庄严舞台。
太庙前的广场,早已被肃穆与威仪填满。汉白玉铺就的宽阔御道两侧,是林立的明黄龙旗,在寒风中猎猎招展。
五城兵马司、京营精锐、羽林卫,身着锃亮甲胄,手持长戟或新式燧发铳,如同钢铁铸就的森林,纹丝不动,唯有眼神锐利如鹰,拱卫着这方天地。
肃杀之气凝结,空气仿佛都沉重了几分。
文武百官,勋贵宗亲,身着朝服,
按品秩列队于丹墀之下,神情肃穆,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太庙那扇紧闭的、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巨大朱漆金钉殿门。
“铛——!铛——!铛——!”
浑厚悠长的钟声,自太庙钟楼响起,穿透云霄,九响过后,余音在空旷的广场上回荡,如同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
天地为之肃静。
“吉时到——!开中门——!”
礼部尚书浑厚悠长的唱喏声,如同开启新时代的号角。
沉重的殿门在悠长的吱嘎声中,被缓缓推开。
殿内庄严肃穆的景象展露无遗。
缭绕的香烟,供奉的牌位,以及那象征着皇权的、空置的御座。
首先步出殿门的,是太上皇。
他身着明黄常服,虽由内侍搀扶,步履略显蹒跚,面容也带着久病的苍白与疲惫,但那双浑浊的老眼中,此刻却燃烧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光彩。
他缓缓行至御座左侧特设的尊位坐下。
紧随其后的,是弘元帝。
他并未身着帝王衮冕,而是一身玄色暗龙纹常服,神情是前所未有的平和与释然。
他走到御座前方站定,目光扫过阶下肃立的群臣,最终落在那即将接替他位置的人身上。
最后,贾琮的身影出现在殿门口。
他身着玄黑为底、十二章纹的帝王衮冕。
十二旒白玉珠冕冠垂于额前,微微晃动,遮蔽了部分视线,却更显其面容的沉静与无上威严。
玄衣纁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在肃穆的光线下流转着深沉的光华。
腰系金玉大带,悬太阿剑,足蹬赤舄。
这一身承载着江山社稷重量的冠服,在他挺拔如松的身上,透出内敛的磅礴与掌控天地的气度。
他身旁,是同样身着皇后翟衣、头戴九龙四凤冠的林黛玉。
黛玉的皇后冠服以深青色为底,上绣五彩雉鸡,庄重华贵。
凤冠之上,珠翠璀璨,九条金凤口衔珠滴,展翅欲飞。
她身姿依旧纤细,但小腹已有了明显的弧度,在宽大的翟衣下透露出新生命的讯息。
她的面容清丽依旧,却褪去了少女的青涩,眉宇间凝练着一种沉静、包容与母性的光辉,更有一种母仪天下的雍容气度。
她微微侧首,与贾琮目光交汇,彼此眼中是无需言说的信任与力量。
贾琮与黛玉并肩,一步一步,沉稳而庄重地踏着丹陛,走向那象征着九五之尊的御座。
他们的步伐,仿佛踏在历史的脉络之上,每一步都叩击着在场所有人的心弦。
身后,是毕自严、林如海、牛继宗等股肱重臣。
当贾琮行至御座前,弘元帝面前站定。
整个太庙广场,乃至整个京城,似乎都屏住了呼吸。
弘元帝,这位即将退位的帝王,从内侍总管戴权手中,郑重地接过一方以明黄云锦覆盖的紫檀木托盘。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沉静地看向贾琮,又缓缓扫过阶下万千臣民,终于,用他那虽沙哑却异常清晰、饱含着复杂情绪的声音,朗声宣读那决定帝国命运的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以凉德,嗣守丕基。然天步艰难,国事蜩螗,赖祖宗之灵,社稷之福。皇孙赵琮,睿哲天成,英武夙成。起于微末,而志存高远;临危受命,而力挽狂澜!定辽东,平盐政,靖海疆,诛叛逆,肃朝纲,功在社稷,泽被苍生!其仁足以覆焘群生,其明足以照临下土,其武足以戡定祸乱,其德足以怀柔远迩!实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
“朕承皇考付托之重,深惟神器至大,不可久虚。今察天心,顺民意,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皇帝位于皇太孙赵琮!愿其祗畏天命,恪守祖宗成宪,亲贤远佞,勤政爱民,保我大乾基业永固,俾四海昇平,兆民康阜!钦此——!”
诏书宣读完毕,余音在肃穆的太庙广场上久久回荡。
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定了旧时代的落幕与新时代的开启。
弘元帝双手捧起托盘,其上赫然是那方象征着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以及代表兵权的虎符。
他庄重地将托盘递向贾琮。
贾琮神色肃穆,深深一揖,然后伸出双手,稳稳地、无比郑重地接过了那沉甸甸的玉玺与虎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