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其他 > 文豪觉醒之路:有田笔记创作日志 > 第10章 无可无不可,做一个任何方面都长的特长生-读《知行合一》

读完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32万字。

(1)阅读了2遍,第二遍时开始进行批注。这本书,在王阳明系列里面,我认为算是质量比较高的。作者度阴山,把王阳明的生平,作为主线,在人物传记的形式,把他的成长过程、思想变化、哲学思想都融汇进去。读起来不费劲,深度也适合。但是,辩证地说,硬币是有两面性的。在把“传记”和“理论”进行融合的时候,难免有一些“个人 认知偏颇”甚至是“夹带个人私货”。类似《资治通鉴》里面的“臣光曰”,涉及到价值观评价,难免就仁者见仁了。

(2)对“知行合一”的误解打开了,以前理解,知行合一是知道了道理要去执行,读完才知道,原意是良知与行为合一。了解以后,反而感觉,原来洒家误解的是对的。

在王阳明看来,“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实际的行为。人的外在行为受内在意识支配,只有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之付诸行动,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知行合一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通过实际行动的反馈,人们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而知行合一则是将这种良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3)王阳明的几个知识点:

一是心即理,不全对,理既在心内,也在物外。“心即理”这一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心与万物之理的内在联系,但不能将其绝对化。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强调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人的内心能够直接领悟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理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而完全忽略了理在物外的存在。事实上,理既存在于人的内心,也体现在外在的客观事物之中。内心通过感知、思考和体验等方式,能够领悟到事物内在的规律和道理,这些规律和道理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同时,外在的客观事物也承载着自身的理,这些理通过事物的形态、属性和运动规律等形式表现出来,供人们去认识和把握。我们在理解和实践“心即理”这一观点时,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全面的态度。既要关注内心的体验和领悟,也要关注外在的客观事物,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和实践,逐步深化对事物内在规律和道理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内心的领悟和外在的认识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对事物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二是事上练,这个我反而认为是最精妙的,凡事用心,极致用心,把对立方打的他mom都不认识,然后装一句“致良知厉害吧”。事上练”的精髓在于“凡事用心,极致用心”。无论面对大事还是小事,都应全身心投入,用心去思考、去感知、去行动。用心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和超越。要求我们在处理事务时,不仅要做到尽心尽力,更要力求达到极致,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通过“事上练”,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深入地洞察事物的本质。每一次的实践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的用心都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积累经验、增长智慧,更能够磨练意志、提升品质。“事上练”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三是致良知,讲真理在以内,按良知行不会错,有点夸大了。反复思索,“良知”ctr h为“价值观”更合适,价值观既来自心内,也来自物外。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致良知”强调追求内在的真理和道德自觉。然而,将真理完全归结为内心的良知,并认为只要按照良知行事就不会出错,这种看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夸大。实际上,“良知”这一概念更接近于我们现代所说的“价值观”。价值观不仅源于内心的道德判断和情感体验,也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它既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个人与外界互动的产物。价值观既来自心内,也来自物外。它既是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也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在追求真理和道德自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既要倾听内心的声音,也要关注外部世界的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加全面、客观和准确的价值观,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四是心外无物,这观点有点唯心论了。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物”这一观点,强调内心世界的至上性和决定性,认为物质世界只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延伸。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观点确实过分强调了内心的主观性,而忽视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并不完全受人的主观意识所左右。人们通过感知和认知来理解和把握物质世界,但这种理解和把握是建立在物质世界本身的客观存在和特性的基础上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心外无物”这一观点的价值和意义。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重要性。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它可以通过感知、思考和体验等方式来影响和改变外界。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的内心世界确实能够塑造和影响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物质世界。我们应该以一种辩证和全面的态度来看待“心外无物”这一观点。既要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也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作用。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心去感知、思考和体验,同时也要尊重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特点,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