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二百三十七章.黑龙江边的霜色词痕
第一章 罗北楼头的风信
九月的风带着江水的潮气,掀开了煜明速写本的扉页。他站在罗北楼的飞檐下,指尖划过纸面上未干的墨痕——那是半阕《西江月》的起笔,"罗北楼头独立,望中江水滔滔",可笔下的浪涛总不如眼前这抹青蓝来得汹涌。
"又在跟文字较劲?"子墨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相机包带子在肩头晃出一道弧线,"你看这江面,晨光里像铺了层碎银,等会儿逆光拍摄肯定出片。"
煜明回头时,恰好看见好友镜头里折射出的阳光。三年前在仙翁山巅看日出的情景突然浮现:子墨背着三脚架在乱石间奔走,自己蹲在崖边写"刹那光芒万丈",山风把墨汁吹得星星点点。此刻黑龙江的风更带着北地的凛冽,吹得楼角铜铃叮叮作响。
"方才在楼下遇见位老先生,"煜明合上速写本,"他说这楼原是百年前的烽火台,站在这里能望见对岸的山影。"他指着江心隐约的分界线,"就是词里写的'界河分处韵飘飘'吧?"
子墨架起相机调整参数,镜头对准蜿蜒的江湾:"上次你在泰山写《沁园春》,说'天地苍茫画卷描',可眼前这景更难描。水色一会儿蓝,一会儿绿,还夹着金色的光斑..."他突然顿住,朝江堤方向扬了扬下巴,"看,就是那位老先生?"
煜明顺着望去,见石栏边倚着个穿藏青马甲的老者。银发在风里梳得整齐,手里捏着支竹柄放大镜,正细细看着江滩上的鹅卵石。他想起刚才在楼梯间擦肩而过时,老人袖口磨出的毛边,还有那双望江水时亮得惊人的眼睛。
第二章 霜丝与江涛的对答
当他们走近时,老者正将一块赭红色的石头放回布袋。听见脚步声,他转过身,目光在煜明的速写本和子墨的相机上转了圈,忽然笑了:"是来寻景的吧?这江堤的石头,块块都藏着故事呢。"
子墨立刻来了兴致:"老先生见过这里的雪景吗?我听说冬天江面会冻成蓝冰,像水晶宫一样。"
"何止见过,"老人指了指罗北楼的飞檐,"年轻时我在这楼里当过气象员,冬天守着温度计,耳朵贴着窗听冰裂的声音。"他的手指划过石栏上的刻痕,"看这道印子,是五三年特大洪水时留下的,水涨到跟栏杆齐平。"
煜明忽然想起那阕《清平乐》:"秋山翠绕,老者凭栏眺。帽下霜丝风里俏,似与山川同傲。"眼前的老人,可不就是词里的模样?他从背包里拿出素笺,笔尖悬在半空,听老人继续说:"对岸那座山,我们叫它'望夫山'。当年有位妇人总在江边等丈夫归船,后来化成了石头..."
江风突然变大,吹得老人的白发飘起。子墨迅速按下快门,镜头里,老者的身影与远处的山影重叠,石栏的纹路在逆光中像幅沧桑的版画。煜明的笔终于落下,写下下半阕:"遥岑五彩斑斓,心中思绪千般。往昔风华难忘,且将盛景寻看。"
"好个'且将盛景寻看'!"老人凑过来看,浑浊的眼睛里闪过光亮,"小伙子,你这词里有山水,更有人情。当年我妻子也爱写诗,总说江水是流动的文字..."他忽然停住,从口袋里摸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露出张泛黄的纸片。
那是半首未完成的《西江月》,字迹娟秀,写着"江堤石冷霜重,楼头月淡风轻",后面却是空白。"她走那年秋天,就坐在这石栏边写的,"老人的声音轻得像江雾,"后来我每年都来补,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煜明与子墨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见了动容。子墨默默调整相机角度,将老人、纸片与背后的江景框在一起;煜明则提笔在素笺背面续写:"且借余晖入墨,补全岁月诗行。界河两岸共秋光,多少深情难量。"
第三章 镜头里的青黛云影
午后的阳光斜照,江水变成了流动的翡翠。子墨沿着江堤寻找最佳机位,煜明陪老人坐在石凳上,听他讲过去的航运故事。远处的货船鸣着汽笛驶过,惊起一群江鸥,翅膀划过水面时拉出银亮的弧线。
"看那片云影,"老人忽然指着江面,"像不像只展翅的凤凰?"
煜明顺着看去,果然见对岸青山的倒影间,一缕白云正缓缓飘过,与江水的波纹交织成奇妙的形状。他想起另一首《西江月》:"摄者临江眺望,波光浩渺横空。远山青黛映江中,云影悠悠飘动。"此刻的景象,比词里写得更灵动。
子墨在不远处喊道:"煜明,快来看这角度!"
他跑过去时,见子墨正趴在江滩上,镜头低低地贴着水面。"你看,"子墨指着相机屏幕,"楼群的倒影、林梢的鸟雀,还有江面上的光斑,全在画面里了。"屏幕上,江边的楼宇像错落的琴键,一只麻雀正从树梢掠过,翅膀尖沾着点阳光。
"'江畔楼群林立,林梢鸟雀啼匆。'这两句简直是为你拍的景写的。"煜明笑着说,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