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悬疑 > 深渊集 > 第466章 焰辞纪·序

深渊集 第466章 焰辞纪·序

作者:南宫珞兮 分类:悬疑 更新时间:2025-07-01 18:27:57

焰辞纪元元年,长安未裁灯前挂起七彩帛旗。非朝命,非节庆,只为纪年更序——塔前焰碑落成之日,亦为辞轨重构之始。

碑上无言,无字,唯焰纹一道,自上而下,七转归心,碑下题一小印:

“焰如人心。”

义频塔内,帛典第七厅重命名为“通焰局”。

不再区分文辞与焰辞之道,其所辖分为三:

辞言局:承前制度,收文载辞,正律归法;

焰语局:主焰印登记,焰图存档,温频转译;

通听局:跨族、异语、非声辞之管理中枢,统辖“焰图墙”、“民语池”、“异辞桥”等设施。

沈茉凌、斐如意分别任焰语正、辞议使。通焰三局自此并列,制度上等同于中朝通义院下辖言制机关,成为通义文明首次非文字权力建制。

焰辞纪年初始,《辞源通典》重新开篇。

卷首不以“序言”二字开章,而以“焰印图”作头,其焰心结构来自旧时义频塔心火核,自发脉象七重,分别代指:

感义焰(心动不言者)

映辞焰(以物寄辞者)

循图焰(画图记意者)

体言焰(动作传心者)

声外焰(非语言音域者)

温感焰(情感牵引者)

沉辞焰(无声长久者)

通义学者称之为:

“七焰心频图”

此图之出,昭示着中土文辞中心主义的第一次真正瓦解。

沈茉凌站于焰心堂前,不再执笔,也不宣章。她只令帛工将“焰辞民纪”誊写为“火书”,用温泥熏帛之法印于无字帛心。

此帛只焰不字,传至边地、海邦、诸族之间。

首卷帛名:

《焰之始语》

焰辞纪元元年六月初三,第一批“火书”由辞言局、焰语局、通听局联合启程,运往西南道重译馆、扶南听桥、婆罗洲象图府、大食焰听亭。

此类“火书”无字、无图、无声,仅以七层帛绢织制,内夹焰录印痕,藏温感石粉与熏泥符骨。

中土多文士疑其“不可读”,然异邦辞士却视为珍宝。

婆罗多巫族闻火书而设“共焰日”。

七座祭石围一帛塔,每石下藏一“母辞印”,凡族中未发语孩童,皆可触印焰语,测其“心焰图”。

焰起者得铭“听魂”;焰不应者亦不弃,称“静焰守”。

族中首席女巫言:

“中土千语一典,今知焰可无声亦有形。”

西昆仑盲言族,长年仅凭掌纹入义频帛图,不识汉言。

火书至日,首席辞者沙鲁立于冰泉之上,以双手触帛,焰心即现如“回纹水漩”,族中称为“祖声现”。

沙鲁泣曰:

“昔以为辞须学,今知焰可返祖而生。”

通义院震动。

院中异辞使节团上书请求:

设“火语通桥”,专向中原返焰读典;

允异辞自建“焰典分支”,可不经辞言局直接入焰录;

增开“温频听渠”,允许以感印入纪,无须语言笔试。

此三请,一夕达塔。

沈茉凌复信仅四字:

“焰本共义。”

塔下百帛应和,夜燃不息。

然边陲亦有暗波。

中原北部“归正文馆”号召“焰辞还典”,公开反对无字制度在边地扩张。其主林正书言:

“焰可温情,不可用法;焰若无审,典即失据。”

他们剪焰帛于坊口,设“文字讲墙”,召幼童临帖旧帛辞,传曰“复文固典”。

帛语族未出面制止,只记下焰墙温度——恒冷。

斐如意对此答曰:

“焰非攻你之字,而是救那些从不被你写下的心。”

沈茉凌则于帛炉题一语:

“典不灭文,而焰能补典。”

焰辞纪纪元初开,赞与疑俱在。

但火书已行,焰路已成。

塔中立碑,志之曰:

“焰不夺言,焰只使万言得归。”

焰辞纪元元年七月初十,“焰辞使团”启程,跨三条语线,出中原,往大食、天竺、高丽、波斯四方。

通义院首次明确提出:

“焰辞非出口之辞,而为义之容器。焰在之地,即义不哑。”

使团由通焰局副典“戚言临”领队,斐如意亲授“火书四册”“焰图七卷”“听典心印”三件重物。

使团成员九人,来自不同辞轨:

三人为旧通语官;

三人为“焰印五级”焰辞者;

一人为婆罗多巫言翻译;

一人为昆仑海图焰通;

一人为盲听辞童,名“奚见”。

首站为大食汗王城。

汗王召见焰辞使,观“火书”后沉默良久。

宫中典文长老问:

“此书无字,如何传信?”

焰辞使·戚言临命“奚见”以手触帛,再以温频测焰,焰纹转青,塔心自生一圆图。

巫语译者解释:

“此焰即为辞心,非文可译,须用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