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琛已竭尽全力,此刻反而显得平静:“《孙子兵法》有云: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不能不慎重对待。怎能将战事当作儿戏?”
曹休羞愧地低声说:“如果我军兵力充足,先锋之位何须外人担任……”
哼!若无埋伏还好,若有,以曹操喜欢冒险的性格,恐怕也难以幸免。
无论正史记载还是小说演绎,曹操遭遇埋伏之事,难道还少吗?
江琛微摇其首,步入马车,声音淡然:“启程,让大家保持警觉,若有不测……务必护我安全。”
不久前,虎牢关外的军营内。
李肃与吕布初至,尚未安顿,忽闻传令兵急报,李儒派遣的密探送达信件。
李肃边阅信边摇头:“李文忧太过小心,计谋皆已完备,我又何必多此一举?”
吕布嘴角挂着一丝轻蔑,大口啃食羊腿。自峡谷之战败于黄忠,李儒便开始质疑他的能力。
此次迎战联军,李儒不仅派李肃前来指导,还连夜派暗探传来作战计划。
吕布,虓虎之名,岂会轻易言败?那次疏忽之后,他已悟透“势”之精髓。之前的军议上,他向义父打包票,若再遇那黄忠,必取其首级!
若今日靠李文忧的计谋取胜,世人岂不会嘲笑九原吕奉先不如南阳黄忠?
吕布怒火中烧,猛地一拍桌案,打断了李肃:“够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且李儒岂配称‘君’!”
李肃趁机煽风点火:“奉先,军师乃主公之代表,你虽为义子,违抗军令,后果难料。”
吕布闻言,怒意更盛。
这时,张辽冷静开口:“奉先,莫因一时之气,错失立功良机,这可不是明智之举。”
吕布、张辽、高顺三人情谊深厚,张辽之言,吕布自然听从。
望着桌上的官印,吕布深吸一口气,压下怒火:“文远,领五千兵马,即刻前往高林埋伏。”
“遵命!”张辽抱拳,转身离去。
吕布又对魏续、侯成下令:“你二人也领五千兵马,在高林后方埋伏。等文远放过联军中军,即刻出击,前后夹击,必败敌军。”
“遵命!”二将兴奋领命,退出大帐。
李肃见吕布仍采纳李儒之计,急忙道:“奉先,曹操狡诈,或许已有防备。需有人诱敌。”
“你没细读信吗?李儒早已料到!暗探探知,敌军先锋是鲍信,已派其弟鲍忠率三千兵马偷袭。鲍忠无勇无谋,怎会发现文远的埋伏?”吕布抖落李肃扔在地上的信件,神色淡然。
李肃闻言,脸上泛起尴尬红晕。
信件内容未完,他未曾料到李儒竟有如此手段,连鲍信的小动作及鲍忠的能力都了如指掌。
一番调侃李肃后,吕布心情稍缓。
李肃曾信誓旦旦,丁原死后,董卓不会插手其兵马,全权由吕布指挥。
然而,吕布近来发现李儒在背后捣鬼,显然董卓有意违背承诺,欲削弱他的势力。
若非张辽、高顺等人劝阻,吕布早已直冲董卓面前理论。
遗憾的是,如手下所言,他背负着弑父背主的恶名,已与董卓彻底决裂无望。
否则,辽阔的中原,将无处藏身。
中原的道德枷锁,尚未像边陲之地那般瓦解。
面对董卓和李儒,吕布暂且隐忍,转而将满腔怒火发泄到始作俑者李肃身上。
李肃自知不受待见,此行步步谨慎,即便遭吕布嘲讽,也不敢表露不满,反而竭力弥补过错,力求缓和关系。
与此同时,吕布按李儒之计设下埋伏,而联军中,曹操接到了方悦亲手递送的密函。
“何事如此急迫,竟让江兄连夜派方悦送来?”
曹操满心狐疑,拆开信封,只见简短数语:
老曹,速告你家少主。联军若动,西凉军定会知晓。若我为彼之谋士,必在高林附近设伏。鲍信或许冒进分兵,需一员大将救急,以免败军扰乱我军阵脚。
寒风凛冽,曹操却惊出冷汗。
因私交甚好,曹操未争先锋,将立功机会让给了鲍信。
此时闻江琛之言,结合鲍信的性格,曹操心生恐惧,连忙命黄忠、夏侯渊领骑兵前去驰援。
方悦在一旁,忽然说道:“主公,先生还有一封密信交给我,吩咐危急之时方可打开……”
“何时不算危急?”张杨刚读完江琛的第一封密信,焦急不已。
公孙瓒、陶谦、孔融、袁遗留守大营,鲍信、张杨、王匡、乔瑁及坚持同行的刘备,是此次亲自领兵出征的诸侯。
张杨与鲍信均为曹操挚友,此刻自然敢于质疑。
方悦望向张杨,苦笑回应:“张太守,莫要为难末将,江先生说了,提前打开就不灵了!”
张杨闻言怒不可遏,若非顾及曹操的情面,早已上前抢夺信件。
王匡与乔瑁含笑旁观,不发一言。
毕竟,他们的兵马均部署在大军两侧,若有埋伏,也是先锋鲍信首当其冲,况且中军还有曹操与张杨坐镇,足以争取应对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