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这片被冰雪覆盖的白色大陆,始终是人类认知边界的最前沿。在这里,地理的极端与科学的尖端相遇,孕育出无数探索的传奇。2123年未至
2124年初的南极夏季1月,中国第1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李旭扬率领一支由87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精英团队,搭乘“东方红三十”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了南极磁点附近海域——南纬64°24',东经137°36',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多维立体综合科学考察。这次代号为“极地探针”的行动,不仅是中国极地考察史上技术集成度最高、学科交叉最深入的综合考察之一,更是人类首次对这一神秘区域进行的系统性立体探测。
南极磁点,不同于地理学上的南极点,是地球南半球磁力线垂直指向天空的特定位置。这个点具有独特的地球物理特性,是研究地球磁场变化、太阳风与地球相互作用、宇宙射线等重要科学问题的天然实验室。由于磁点位置随地球磁场变化而移动,且周边海域常年被海冰覆盖,使得科学观测极为困难。历史上仅有少数国家进行过零星考察,从未有过系统性的立体综合观测。中国科考队此次行动,标志着人类对南极的认知正从二维平面走向三维立体,从单学科突破迈向多学科融合。
这是一次精密的极地科学考察部署,是一次科技与经验的完美融合。
作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的标志性人物,李旭扬队长已经是第八次踏上南极征程。这位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学专业的科学家,拥有超过1200天的极地工作经历,参与制定了中国“十七八”极地科学发展规划。在他的领导下,科考队整合了海洋学、冰川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等9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团队,携带有57种不同类型的先进科考设备。
“极地探针行动的成功,三分靠技术,七分靠准备。”
李旭扬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强调。事实上,科考队为此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准备工作,包括设备海试、人员培训和应急预案演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考队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极地科考智能决策系统”,能够整合卫星遥感数据、数值预报模式和历史观测资料,为科考作业提供精确的时空窗口预测。
2123年1月25日,“东方红三十”号破冰船抵达目标海域。呈现在科考队员眼前的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无边无际的冰原在极昼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蓝莹莹的光芒,远处冰山林立,形态各异的海冰随波浮动。尽管景色壮美,但科考队员们无暇欣赏,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海洋维度是揭示深海水团的奥秘,故而海洋多维立体考察的第一维度是垂直剖面的精细化测量。1月26日清晨,科考队布放了自主研发的“海瞳”系列剖面观测系统。这套系统包括12个潜标,每个潜标搭载有温盐深仪(CTD)、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微型湍流剖面仪等多种传感器,能够同时对不同深度的海水物理参数进行连续监测。
当第一个潜标缓缓沉入冰海时,控制室内气氛紧张而期待。李旭扬队长凝视着监控屏幕,向全体操作人员提醒道:
“注意海冰漂移速度,调整下放速率。”经过3小时17分钟的精细操作,首个潜标成功抵达1836米深的海底,传回了第一组数据。
初步测量结果令人惊讶:在磁点附近海域存在一个强度异常的海流涡旋,其旋转速度比预期高出/40%。海洋物理组首席科学家张海洋教授分析认为:
“这可能是地球磁场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的特殊表现,我们需要加强观测密度。//
在随后科考的27天里,科考队总共完成了89个站位的CTD采水作业,获取了321个不同深度的水样,布设了4套海床基观测系统,收集了超过15TB的海洋环境数据。这些珍贵资料将帮助科学家理解南极底层水formation过程及其在全球大洋环流中的作用,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的影响提供关键数据。
而冰际维度,则是破解海冰变化的密码。
南极海冰是气候系统的“放大器”,其变化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在磁点附近海域,科考队开展了系统的海冰物理特性与过程观测。1月27日,李旭扬队长亲自带领6名队员踏上海冰,建立了临时冰站观测系统。
“极地号”无人冰基观测平台是这次考察的亮点之一。这个形似小型太空舱的自动化观测站重量仅235公斤,却集成了32种传感器,能够同时对海冰厚度、温度剖面、力学特性、表面能量平衡等进行连续监测。更令人惊叹的是,它能够通过卫星链路实时传输数据回国内实验室。
冰芯钻取是海冰研究的关键环节。科考队使用最新研发的热钻系统,获取了3根长度分别为2.1米、2.4米和2.7米的完整海冰冰芯。冰芯分析组组长王冰教授介绍:“这些冰芯如同海冰的‘年轮’,通过分析其晶体结构、气泡成分和同位素组成,我们可以重建最近几年的海冰生长和消融历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