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穿越 > 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 > 第945章 江山守望者

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 第945章 江山守望者

作者:东方笑笑生 分类:穿越 更新时间:2025-06-19 19:54:49

“商人逐利,但若能使利而不伤义,便能利国利民。”

这是唐达常说的一句话。

得唐达鼎力支持,又有徐闻为依托的官方背景,四海商会开始迅速扩张。

按照徐闻的规划,唐达的有力执行,四海商会并非只做一两种生意,而是深入各行各业。

海贸、盐铁、酒坊、丝绸、瓷器、驿站、仓储、马匹运输、纸墨印刷、甚至水师船坞建造,都能看到四海商会的身影。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只是“大明商会”,而是一个真正“跨国”结构的联合体。

在朝廷强势的外交支撑下,四海商会在朝鲜、日本、安南、琉球、爪哇、吕宋、暹罗、印度洋各港口。

甚至阿拉伯商路上都设有分会,常驻使节与本地中介人员。

西方的葡萄牙人称其为“东方商界的帝国之眼”。

唐达出任总会长,操持着诺大的商会,几十年如一日。

也只有他这等精明的商人,能控制好这么一个大摊子,做大做强,越来越好。

四海商会其下分东南、中原、西南、漠北四大区域,每区下设若干分会。

京师分部最为核心,由周青掌舵,负责与朝廷及内阁的直接对接。

而四海商会最具传奇色彩的制度变革,便是“股东大会”的创设。

起初,商会收益归于核心成员与军方,但随着商会影响日增,徐闻提出设立“股东结构”,吸纳皇室、藩王及重臣入股,年终分红。

这一举措,既增强商会安全性,又保障皇族对其依赖与扶持。

其中,皇室持股四成,由内务府代管;

徐闻自持三成,唐家占一成;

藩王及勋贵亦各持若干;

每年冬至前后,商会在京召开股东大会,由唐达主持,诸股东代表共商财政计划、远洋路线、物资采购与政治协调。

当年朱棣北征漠北两次,皆为大军深入千里荒原,而非草草收兵。

彼时朝廷财政一度告急,粮草筹措更显困难。

正是四海商会调动沿海八大盐庄与漕运水道,于三十日内集齐五十万石粮米、万匹战马,分批送至居庸关外,确保大军如期推进。

此役之后,朱棣私下称徐闻为“后勤诸葛”,称四海商会为“帝国第二粮仓”。

也正是因此,商会获得朝廷极高容忍度,甚至有“不纳商税”的特权。

其内部设有自己的护商卫队,由退伍老兵组成,人数上千,武装精良。

四海商会也承担了极大的外交作用。

若海外藩属国出现动乱,或有盗寇劫船,往往非由兵部出面,而是商会先派代表“谈判”或“打点”。

他们游走于刀锋与银两之间,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些年,随着唐达年事渐高,周青在京师分部事务中逐渐承担更多责任。

而唐达之孙唐进,也已接受训练、准备接班。

商会高层在变,但根基未动,风骨尚在。

徐闻虽年迈,却仍不时参与商会大计,尤其在海外通商、海盗围剿与航路规划方面,仍由他拍板定案。

朝中有人讥讽他“身居王爵而玩商贾之道”。

但皇帝却笑称:“越王掌一国财富,胜掌十万雄兵。”

如今的四海商会,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大明国力的一部分。

它是商人的庇护所,是远航者的靠山,是朝廷的后盾,更是连接四海的黄金命脉。

后人评价其为:“以一人之识,创万人之利;以一国之商,汇四海之财。”

这便是四海商会,一座属于大明盛世的财富灯塔。

如今,四海商会最大的功臣唐达,斯人已逝。

徐闻望着厅前空椅,只觉胸中一阵剧痛,像是失去了一个半生战场上最可靠的战友。

厅中众人,无不唏嘘感叹。

“唐达的丧事,务必风光大办!”

徐闻只说了一句,便不再多言。

不久后,唐达嫡孙唐进入京,前来拜谒。

越王府正堂。

唐进身穿素色长袍,神情恭敬地行大礼:“孙唐进,奉祖命,接任四海商会总会长一职,特来拜见王爷,感恩旧谊。”

徐闻仔细打量这位中年后辈,见其神态温文,语气诚挚,不禁点头。

“你祖父的风骨,多少在你身上还能看到一点,好好干,四海商会不是谁家的铺子,是大明与海外往来的桥梁,你背负的不只是唐家,还有整个大明的名誉。”

唐进一拜到底,郑重道:“谨遵王爷教诲!”

近些年,越王府内也少不了这样的场景。

那些昔日并肩作战、共谋天下的老友旧臣,一个个先后离世。

他们的子孙后代,每每在适当年节或拜职上任前,都会先来拜谒越王。

周会来、郑耀先、韩克忠、王恕……

那些熟悉的面孔如今在回忆中愈发模糊。

徐闻常在独酌时叹道:“老朋友们,走的一个比一个早……孤,才是真的孤。”

曾几何时,他只知“称孤道寡”是一句权力用语,如今方懂这四字背后的寂寞苍凉。

对这些故人的后代,越王府一向宽待。

无论入仕入军,或任文任武,徐闻总会酌情照拂。

他们不仅是老友之血脉,更是越王府延续至今的忠诚。

“天下事已由你们操持,为父不敢懈怠,只想替他们多看一看,多护一护这江山。”

徐闻对徐谦低声叹道。

不论朝野如何称他是“摄政王”“大明柱石”,徐闻始终保持简朴生活,不事张扬。

府中子孙皆知老祖性情,无人敢劝他安享晚年,皆敬且畏。

年已七十,徐闻却仍每日晨起练拳、操弓如旧,体魄健朗、神色坚毅,远胜常人。

更常一身便服,隐身京师街巷,或看市井风物,或访老卒遗属,察民情于细微之处。

百姓早已习惯他那不张扬的身影,见他都亲切唤一声“徐老爷子”。

有一次,一个调皮孩子拽着他衣角,好奇问道:“爷爷,您是卖药的么?这把年纪,还这么硬朗!”

徐闻哈哈一笑,摸了摸他的头,眼中尽是温柔:“爷爷不是卖药的,是替你们看门的。”

言罢转身,背影稳健如山,落在京师的黄昏巷尾,像是守着整座江山的老人。

喜欢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