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驭归天之夜,皇城内哭声震天。
宫妃、皇子、公主齐聚灵前,哀恸欲绝。就连久居清凉台静养、鲜少涉足宫廷的纯公主,也连夜赶回,匍匐灵前,以尽人子孝道。
朝臣们已多年未见纯公主。当年贵妃盛宠、怀王渐长之况,朝野上下还历历在目。
当真是风光无限,无可匹敌。
如今再见这位昔日荣光无限的公主,众人面上皆露出复杂神色,她的事,被捂下来了,但遇到有心之人,也未必全然不知关于纯公主当年的事。
太子新立,如何安顿关雎宫的贵妃、处置手握一定势力的怀王,甚至包括这位看似无足轻重的纯公主,都成了他们暗中盘算的焦点。
那些随太子浴血奋战、助他扫清夺嫡障碍的亲信旧部,对怀王早已恨之入骨,自然恨欲其死。
与其他年幼或无心争储的皇子不同,怀王已成年,且曾是先帝属意培养的对象,是太子最直接、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怀王一日不除,太子的皇位便一日不稳。
无人愿将事情往最坏的方向设想,可皇权之下,江山社稷系于一人之手,脚下是万民生灵。若有能力问鼎,谁又甘心屈居人下?
古往今来,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夺嫡惨剧还少吗?即便是顺利登基的君主,也常有觊觎皇位者环伺左右。是以,斩草除根,方为永绝后患的正道。
大行皇帝梓宫入葬皇陵后,太子于太和殿登基,改元建元。
原皇后移居慈宁宫,尊为皇太后。而那位曾宠冠六宫的贵妃,其名分则成了悬而未决,但是朝臣心中焦点之事。
按惯例,先帝后宫嫔妃对新帝影响甚微,尤其还是当今天子如此强势的情况下,也非是那弱干强枝之态,皇帝登基,自有拥戴辅助,也无需看脸色行事。
但新帝对她们的态度,不仅间接反映出他对前朝势力及兄弟手足的立场,更能体现他以后的方向,是整顿他父皇留下来的旧势力,还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
便回到目前可见的现况,想当年,原皇后在贵妃之上时,便备受冷落。如今时来运转,成为太后,谁都料想这位失势的贵妃在这对母子手中必无好日子过。然而,新帝却颁下旨意,封其为皇太妃,令其迁居寿康宫。
消息传出,朝野上下皆赞新帝仁厚宽慈。即便手握权柄,也未对昔日曾欺凌自己、与自己作对的人赶尽杀绝。
那寿康宫稍逊于慈宁宫,却也是规格极高的居所,与贵妃晋封皇太妃的身份相符。
实则,到了这般田地,即便新帝将贵妃随意安置,甚至打入冷宫,又有谁敢为了一个家族败落、母家还在牢中挣扎的失势疯癫太妃,而去开罪刚刚登基、权柄稳固的新帝呢?
皇太妃迁居寿康宫的尘埃甫定,朝野上下的目光便如探照灯般,齐刷刷地聚焦到了怀王身上。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着看新帝如何处置这位昔日的储位劲敌。
然而,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一则石破天惊的丑闻突然在京城炸开,瞬间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这则丑闻矛头直指的,竟是刚龙驭归天的大行皇帝!
流言不仅重提了当年轰动一时的木家冤案,更抛出了一个足以颠覆认知的重磅消息:当年那笔本应用于救济灾民的巨额赈灾银,最终竟悄无声息地流入了皇宫,成了先帝兴建行宫、挥霍享乐的资本。更令人发指的是,他还耗费重金,遍寻天下道士,炼制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仙丹!
“长生不老仙丹”这六个字,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京城。街头巷尾,茶肆酒楼,无不在议论此事。就连街边的黄口小儿,也编出了讥讽的童谣,传唱着先帝的昏聩,全然不顾忌那龙颜已逝的威严。
纵观大齐百年基业,上一次听闻“长生仙丹”四字,还是数十年前。那位痴迷此道的靖王,为炼仙丹,竟残害百姓,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尸骨无存的下场。这违禁之物,不知坑害了多少无辜性命!权贵们为一己私欲,强征民女稚童,以作药引,害得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即便是在所谓的太平盛世,也让百姓体会到了朝不保夕、风雨飘摇的恐惧。
是以,这丑闻一经爆出,民间群情激愤,民怨沸腾。朝堂之上,更是一片哗然。有那忠心耿耿的御史言官,当即拍案而起,情绪激昂地高呼“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恳请新帝彻查此事,以平民愤,以正国法!
然而,也有不少老谋深算的臣子选择了沉默观望。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个突然抛出这颗“惊雷”的陆参议身上。此人此举,究竟是为国锄奸、为民请命,还是另有图谋,想要借先帝之名,搅动朝局?
敢于在这种时候爆出这等新闻的人,必不简单,尤其那陆参议向来与新帝交好,陆家当初更是将女儿嫁进东宫,谁也看不明白,陆参议此番作为,究竟是抱着什么目的?
非要在太平的时候给新帝找不痛快,无论先帝有多大的不是,人已死,万账皆消,这时候翻出来,不仅仅是在挑衅皇室威严,更是在打新帝的脸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