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都市 > 职场小聪明 > 第802章 心理医生的三菱镜

职场小聪明 第802章 心理医生的三菱镜

作者:翟晓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7-08 14:37:05

心理学里的三棱镜,面对着病人,只能看到两面,一面写着他如何对我,另一面写着我很惨。然后面向医生的一面写着怎么办,一般心理医生不会对病人的他如何对我我很惨不太在意,而是关注于怎么办。

你提到的这个“心理学三棱镜”的隐喻非常有意思,也非常精辟地揭示了心理咨询中三种不同视角的结构性分化。我们可以把这个比喻进一步系统化,用来深入理解心理咨询中的核心结构与功能:

?

心理学的“三棱镜”:病人叙事与心理干预的三重结构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通常会带着一种极强的情绪张力来到治疗室。他们往往充满痛苦,无法从当前的情绪泥潭中脱身。而你所说的“三棱镜”恰恰是一种非常贴切的比喻:它描绘了三面——“他如何对我”、“我很惨”以及“怎么办”,分别对应来访者的外部归因、内部情绪体验与求助动机,而心理医生则是从“怎么办”这一面切入。我们不妨来逐一解析这三面,以及为什么心理医生往往更关注第三面。

?

一、“他如何对我”:受害者视角中的“指责结构”

这是大多数来访者诉说的起点。他们会详细讲述某人——可能是父母、伴侣、朋友、上司——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如何伤害了他们,如何让他们愤怒、委屈、失望、痛苦。这是“他者加害叙事”的面——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是一种求理解的方式。

在这面棱镜中,病人诉说的是**“别人怎么伤害我”。这是外部归因**的典型体现——将问题的源头放在外界,这是一种常见的、初级的心理防御。它本质上希望寻求情绪上的共鸣和认同,属于“讲故事”的功能性诉说。

心理医生怎么看待这一面?

心理医生当然不会完全忽视这一面。相反,倾听是重要的第一步。但医生不会就事论事地加入道德评判(比如说“他确实太坏了”),因为心理治疗并非审判机制。治疗师更关注的是:你为什么会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人身上?你在这个关系中承担了什么角色?你为什么没有走出来?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你未曾察觉的东西?

所以,这一面虽然内容丰富,但只是问题的“表层现象”。

?

二、“我很惨”:情绪的自我沉溺与身份认同

“我太痛苦了”“我真的撑不下去了”“我就是被全世界抛弃的人”——这是第二面棱镜,是许多心理症状背后的共性核心:无助、自怜、愧疚、羞耻、愤怒等情绪的积聚。

这是来访者向治疗师展示的一种深层认同:“我是一个受害者,我很可怜”。它既是一种求助信号,也是一种情绪栖居。人在强烈痛苦中,会本能地寻求一种解释,而“我很惨”这种叙事,为痛苦赋予了意义——哪怕是悲剧性的意义,也好过“毫无解释”。

这其实是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认同结构”在作祟:我不断复述痛苦的故事,是因为我已经认同了那个痛苦的角色。

心理医生怎么看待这一面?

医生会理解这种痛苦,但不会长期沉湎于“你很惨”这个结构。因为治疗的目标不是陪伴在悲伤中不断加深沉溺,而是引导个体重塑对自身的解释。所以心理师常会温和地把对话从“你很惨”引导到“你可以做什么”。

?

三、“怎么办”:心理治疗真正作用的核心面

这是棱镜面向医生的一面,也是在前两面都说过之后,心理师最关心的切入点。治疗的任务,从来都不是为过去做裁判,而是为当下找出路。

“怎么办”是行动系统的开始。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个体恢复“自主性”——即在承认情绪、理解背景的前提下,重新做出选择。

在行为主义治疗(如CBT)中,“怎么办”是具体技术的开始——建立新的认知框架,改变自动化思维,重塑行为方式。在精神分析或人本主义治疗中,“怎么办”虽然更温和含蓄,但仍然指向一个核心目标:恢复选择的能力,获得“我不是只能这么活”的自由。

心理医生不会永远关注“你怎么受伤的”“你多么可怜”,而是会逐渐将视角引导至:

? “你现在想要什么?”

? “你可以怎么处理这个局面?”

? “你能接受哪些改变?”

? “你愿意承担怎样的代价?”

这才是治疗性的对话,而不是倾诉性的共鸣。

?

为什么病人容易停留在前两面,而医生却必须专注于第三面?

这是“救助关系”中的一个经典张力:

? 病人希望被“理解”和“确认”。他们想让医生说“你没错,是别人太糟糕”,从而获得道德胜利和情绪支持。

? 但医生的角色是“赋能”和“重建”。他们不会止步于“谁对谁错”,而是引导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能动性。

这是一种“功能性错位”,但却是治疗必要的张力。心理医生若总是站在“你确实很惨”这一边,那可能短期让你舒服,但长期无法改变你的处境。正如亚隆所说:

“治疗的目标不是成为你故事的见证者,而是帮你成为那个可以写新故事的人。”

?

三棱镜的再深化:如果你是自己心理的医生?

这三棱镜其实不止适用于心理医生与来访者之间,它也可以成为我们自我觉察的一面镜子。

? 当我们开始复述“他怎么对我”,可以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寻找情绪归属,而不是真正想改变?

? 当我们说“我太惨了”,可以提醒自己:我是否已经沉迷于悲剧角色,忘记了我是有选择的?

? 当我们说“我该怎么办”,哪怕只是问问自己,也是在迈向复原力的开始。

?

总结:让自己站在“怎么办”的一面

这个三棱镜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工具。它提醒我们:情绪可以被理解,痛苦可以被共鸣,但改变只能从“怎么办”开始。

你若能意识到自己在哪一面棱镜上停留,就已经是自我转化的起点。你若能学会写自己的故事,写着写着问一句“那我现在该怎么做?”——那你已经是自己心灵的半个医生。

?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064806.com)职场小聪明www.064806.com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