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8 章:天命攸归(回历 647 年春?大都大庆殿)
大都大庆殿的琉璃瓦在春阳下流淌着金光,檐角的铜铃随着北风轻颤,奏响肃穆的乐音。殿内十二根朱漆巨柱之间,孛儿帖太后身着珍珠缘边的回鹘式大袖袍,端坐于铺着白鼬皮的宝座上,身后侍立着持节的怯薛军。当萧虎踏入殿门时,三十六名蒙古巫觋正在诵读《蒙古秘史》,羊皮纸卷轴的沙沙声与香炉中升腾的苏合香气交织,弥漫在殿内每一寸空间。
他身着九缝朝服,外罩镶银鼠裘的蒙古式比甲,腰间旧有的虎头符节已换成鎏金虎首钺,钺身刻着蒙汉双语的 "天授皇权",刃部嵌着从磁州窑特制的黑曜石,在烛火下泛着深沉的幽光。丹墀下,蒙古诸王与汉地大臣分列两侧,左手列的安童丞相捋着花白胡须,右手列的汉臣郭守敬捧着新制的浑天仪图纸,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刚从江南归来的功臣身上。
"墨尔根?萧虎," 孛儿帖太后的声音混着巫觋的诵经声,用蒙古语与汉语交替说道,"自你镇抚汉地以来," 她抬手示意侍从展开舆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江南行省的磁石工坊与漕运路线,"两淮盐场的金锭流通七道,建康的户牒制度推行十三路," 玉柄金如意指向地图上的长江,"连贾似道都不得不服你用磁石固城、以商税富民的手段。"
萧虎按蒙古礼单膝跪地,额头触地时,感受到丹陛石上雕刻的双龙纹 —— 那是南宋宫廷的旧物,如今被磨去龙首,改刻成苏鲁锭纹。"臣不敢居功," 他的声音沉稳,"全赖太后与大汗威德,让汉地百姓知大元法度甚于宋室。"
"法度?" 太后轻笑,命人呈上金册金宝,"你在江南设磁运司,用磁石验关防弊;发虎纹金锭,让商贾通行无阻," 她将象征监国的鎏金虎符递给萧虎,符身刻着八思巴文的 "天赐成吉思皇帝之符","这不是法度,是将草原的千户制与汉地的保甲法熔于一炉 —— 就像磁石吸铁,不着痕迹,却能牢牢相吸。"
站在诸王中的旭烈兀系宗王突然上前,镶宝石的腰带在走动时发出轻响:"太后,汉地自古重农抑商,萧虎却以金锭惑民,恐坏了祖宗法度。" 他的话引起部分蒙古贵族的窃窃私语,其中一人抚摸着腰间的兽首刀,显然认同此观点。
萧虎抬头,目光扫过质疑的贵族:"宗王可知,江南商税如今是宋室时的三倍?" 他示意郭守敬展开账册,"用金锭通商,所得之税可养十万铁骑;用磁石固城,省下的军费可赈济百万灾民 ——" 他转向太后,"这不是惑民,是让汉地的财富,真正为帝国所用。"
孛儿帖太后点头,命人取来两淮盐商陈弘范进献的虎纹金锭:"看看这金锭," 她将金锭抛给质疑的宗王,"上面的虎头纹是汉地样式,铸造法是波斯技艺,却能让江南百姓心甘情愿纳粮缴税。" 她的目光锐利如鹰,"祖宗的法度是牧马弯刀,如今治理汉地,需要的是算盘与磁石 —— 萧虎知道如何用汉地的工具,为帝国开疆拓土。"
殿外突然传来三通鼓响,怯薛军统领入殿禀报:"报太后,南宋瀛国公赵禥遣使来贺,贡物已至午门。"
萧虎心中一动,知道这是赵禥在示好。自去年临安开城,他保留了宋室部分礼仪,却将磁石制度强加于江南,如今赵禥的恭顺,正是金锭与磁石双重威慑的结果。"太后," 他趁机奏请,"臣请命整饬江南水师,兼管市舶司," 他指向舆图上的泉州港,"若得海上商路,西征的粮草可从海路转运,比陆路快上三月。"
孛儿帖太后沉吟片刻,看向安童丞相。老丞相上前一步:"萧虎治汉地有功,且熟知磁石与海运,臣附议。" 汉臣们纷纷点头,郭守敬更是呈上海运磁石导航图:"若用磁石指南之术,海船可避暗礁,比波斯商船更快捷。"
最终,太后将鎏金虎符按在萧虎手中:"从今日起," 她用蒙汉双语昭告,"萧虎晋封镇国大将军,总领江南诸路军政,兼管市舶司与磁运司。" 殿内响起山呼海啸般的 "长生天庇佑",蒙古巫觋们吹响骨号,与汉地乐师的编钟之声交融,形成奇异的和声。
仪式结束后,萧虎在偏殿遇见郭守敬。这位天文学家捧着新制的磁石罗盘:"大人,这是按您说的,用磁州磁石磨成针,浮于水碗,可定南北," 他演示着罗盘的用法,指针稳稳指向南方,"若用于海战,可破大雾迷航。"
"好!" 萧虎接过罗盘,想起在江南与陈弘范的对话,"告诉陈弘范,用此罗盘武装商船,以后从泉州到波斯,不再怕风浪。" 他望向窗外的宫墙,那里正在修建磁石照壁,"等海上商路打通,西征的大军,就能吃到江南的稻米,喝到两淮的海盐。"
是夜,萧虎在府邸接见从江南赶来的陈弘范。盐商呈上最新的商税账册,虎纹金锭在烛火下闪闪发亮:"大人,如今持有金锭的商户,已占江南七成," 他指着账册上的红笔标注,"连漕帮都改用磁石锚链,说是比铁锚更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