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圈的暴风雪拍打着观测站的防弹玻璃,发出野兽嘶吼般的呼啸。王晓东盯着卫星传回的三维地质图,屏幕上,冰层下蜿蜒的稀土矿脉像沉睡的银色巨龙。“这里的开采难度,是滇南矿区的十倍。” 地质专家推了推起雾的眼镜,“零下 50℃的环境,现有设备根本无法作业。”
会议室里,李维民的声音被空调的嗡鸣切割得断断续续:“美国、俄罗斯已经组建联合勘探队,欧盟也宣布启动‘北极星计划’。更麻烦的是,国内环保组织发起联名抗议,说开采会破坏北极生态。” 他将一摞请愿书推过桌面,最上面的签名密密麻麻,“连老榕树村的孩子们都画了画,说‘不要让北极熊无家可归’。”
王晓东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女儿寄来的明信片 —— 画着戴着毛线帽的北极熊,举着写有 “保护家园” 的标语。他突然起身:“备车,去老榕树村。”
寒风卷起村口的落叶,李大山正在晒柿饼。看到王晓东的车,老人急忙迎上来:“王省长,是不是北极的事儿?孩子们天天念叨,说不想让你为难。” 他从兜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孩子们写的信,“你瞅瞅,这些娃的心思比大人还细。”
信纸带着铅笔的稚嫩痕迹:“王叔叔,北极熊的家真的会被挖坏吗?”“要是能一边挖宝藏,一边保护小动物就好了。” 王晓东眼眶发热,转头对随行的科研人员说:“听见了吗?这就是我们要攻克的难题。”
回到省政府,王晓东召开 “头脑风暴会”。会议室的白板很快写满方案:超导磁选技术、仿生破冰装置、生态修复机器人…… 但当工程院院士说出 “每项技术研发至少需要三年” 时,空气瞬间凝固。
“我们等不起。” 王晓东敲了敲地图上的北极坐标,“联系全省高校、企业,悬赏能在半年内落地的技术方案。” 他目光扫过众人,“另外,安排我和环保组织代表见面,光靠数据说服不了孩子们。”
谈判桌上,环保协会会长林岚将一叠冰川消融的照片摔在桌上:“王省长,北极生态系统脆弱得像玻璃,任何开采都是犯罪!”
“我给你看样东西。” 王晓东打开平板电脑,播放的不是枯燥的技术演示,而是老榕树村的今昔对比。画面里,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光伏板与氢能车交相辉映,孩子们在蓝天下嬉笑奔跑。“清洁能源每向前一步,就能少烧十万吨煤。” 他声音低沉,“但没有稀土,这些都只是空谈。”
林岚沉默良久,突然问:“你们真能做到零污染开采?”
“做不到,我第一个辞职。” 王晓东掏出张泛黄的图纸,“这是滇南那位老教师的手稿,民间智慧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与此同时,国际竞争已白热化。美国勘探队宣称发现 “突破性矿脉”,俄罗斯则直接在北极圈部署军事力量。更糟的是,西南省与非洲合作的稀土运输船,在公海遭遇不明船只跟踪。
“他们这是要把我们困死在起跑线上。” 李维民拍着卫星照片,“省长,我们要不要申请海军护航?”
“先按兵不动。” 王晓东盯着照片上船尾的浪花,“联系海事局,让所有商船改走‘冰上丝绸之路’。另外,给非洲合作方送去最新的安防设备 —— 我们不能让朋友为我们冒险。”
当第一笔北极开采技术方案奖金颁发时,获奖者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 90 后程序员。他抱着奖杯,紧张得声音发抖:“我…… 我是受老榕树村孩子们启发,设计了能自主修复冰面的纳米机器人。”
王晓东握着年轻人的手,转头对媒体说:“这就是西南省的底气 —— 上有科研尖兵,下有民间高手。” 然而,庆祝的余温未散,一封匿名举报信又摆在他桌上:“北极项目存在利益输送,某企业提前内定核心标段。”
纪委调查组进驻的那天,王晓东正在北极模拟实验室。零下 60℃的环境里,他戴着护目镜观察设备运转,睫毛上结满白霜。“继续测试。” 他对技术员说,“清者自清,但我们的技术不能有半点含糊。”
调查结果很快出炉:举报纯属捏造,幕后黑手竟是试图垄断北极设备供应的国际企业。但风波已造成影响,部分合作方开始犹豫。王晓东连夜飞往北欧,在谈判桌上,他没有急着推销技术,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西南省的氢能公交车驶过雪域高原,车顶的太阳能板将清洁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
“北极的稀土,不该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 他推开窗,让寒风灌进会议室,“而是要让世界每个角落,都能用上清洁的能源。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开采技术,” 他展示着生态修复方案,“还有守护这片冰雪世界的承诺。”
当西南省的破冰船驶入北极时,船舷上贴着老榕树村孩子们的画作。王晓东站在甲板上,看着纳米机器人像银色的萤火虫,在冰层上编织出细密的防护网。卫星电话突然响起,是李大山的声音:“王省长,村里的娃娃们说,等北极熊看到我们的‘保护罩’,肯定会给你写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