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窑洞的缝隙洒进来时,林乔已经穿戴整齐。他小心翼翼地从木箱底取出那件深蓝色长衫——这是用卖草鞋的钱特意扯布做的,为的就是今天这个重要日子。
"爹,你真要去当先生吗?"小树揉着惺忪的睡眼,从草铺上爬起来。
林乔系好衣带,转身摸了摸儿子的头,"是啊,今天爹要去县学应试。若能被录用,每月就有固定俸禄了。"
小树眼睛亮了起来,"那是不是就能天天吃白面馍馍了?"
"馋猫。"林乔笑着捏了捏他瘦了不少的小脸,"等爹领了第一份俸禄,就给你买肉包子吃。"
窑洞外,林萱早已准备好了简单的早饭——杂粮粥和一碟咸菜。见兄长出来,她眼睛一亮,"哥,你这身真精神!像个真正的读书人!"
林乔有些不好意思地整了整衣襟。二十五岁的他身姿挺拔,穿上长衫后更添几分儒雅气质,完全看不出是个逃荒而来的农家子。
"007,调出《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的全部内容。"他一边喝粥,一边在脑海中命令道。
"资料已准备就绪。提示:根据历史数据,本时代蒙学教育还包含《弟子规》《朱子家训》等内容。"系统的声音冷静地回应。
林乔暗自点头。在快穿局的任务经历中,他曾穿越到一个书院山长身上,对古代教育体系了如指掌。今天去县学应试,他至少有八成把握。
饭后,族人们陆续聚到窑场空地上为林乔送行。王大山拍了拍他的肩,"乔哥儿,咱们林家能不能在这里真正站稳脚跟,就看今天了!"
"哥,加油。"林萱为他理了理衣领,眼中满是期待。
林乔深吸一口气,向县城方向走去。青山县城的早晨比乡村热闹得多,街道两旁摆满了各色早点摊子,香气扑鼻。他强忍着腹中饥饿,径直朝城东的县学走去。
县学大门前,一个穿着褐色长袍的老门房拦住了他,"这位相公,有何贵干?"
林乔拱手行礼,"在下林乔,听闻县学招募蒙学先生,特来应试。"
老门房上下打量他一番,见他举止有度,便点点头,"随我来吧。"
穿过一道回廊,林乔被带到一间宽敞的厅堂。厅内摆着几张书案,上首坐着一位五十多岁、面容严肃的男子,头戴儒巾,身着青色长袍——想必就是县学教谕张明远了。
"学生林乔,拜见教谕大人。"林乔恭敬地行了一个书生礼。
张明远微微颔首,"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回大人,学生原是西边林家村人,因避灾荒来到贵县。"林乔如实回答。
"可曾进学?师从何人?"
林乔早有准备,"家父在世时曾请过西席,学生随学了几年。后因家道中落,未能继续。"
这半真半假的回答似乎让张明远满意——既表明他有基础,又解释了他为何没有功名。老教谕从案上拿起一本书,"《论语·学而》篇,讲解一下'君子务本'四字。"
林乔清了清嗓子,从容道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言君子为学,当致力于根本..."他将自己在快穿局任务中学到的儒家经典解读娓娓道来,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引申出为学做人的道理。
张明远眼中闪过惊讶,又连续考了几段不同经典,林乔都对答如流。最后,老教谕拿起一本《三字经》,"蒙童初学,当如何教授此书?"
这是考验教学法了。林乔略一思索,"学生以为,蒙学教育当循序渐进。先识字,后明义。可配合故事、歌谣,使童子乐学..."他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出了一套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张明远听完,沉默片刻,突然问道:"你既通经义,为何不去考取功名,反来应聘这蒙学先生?"
林乔坦然相告:"实不相瞒,学生现为族人首领,五十余口衣食所系,无暇他顾。且学生以为,启蒙教育乃百年树人之基,意义非凡。"
这番话说得诚恳而有见地,张明远终于露出满意的神色,"明日卯时到学,先试用一月。月俸一两银子,教两个班,每班二十人。"
林乔大喜,深深一揖,"多谢教谕栽培!"
走出县学时,林乔的脚步轻快了许多。一两银子相当于一千文钱,比编草鞋收入稳定多了。更重要的是,有了县学先生这层身份,林家在青山县的地位将大不相同。
他没有直接回窑场,而是拐去了市场,用身上最后的三十文钱买了一小条肉和几个鸡蛋。今晚,该让族人们尝点荤腥了。
当林乔回到窑场,宣布自己获得教职的消息时,整个林家沸腾了。妇女们围着那块肉啧啧称奇,孩子们盯着鸡蛋流口水,男人们则拍着林乔的肩,满脸自豪。
"咱们林家出先生了!"堂叔林老四激动得胡子直颤,"祖宗保佑啊!"
林乔的母亲——一个瘦小的老妇人抹着眼泪,"他爹要是在天有灵,该多高兴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