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都市 > 粤语诗鉴赏集 > 第281章 《甲骨文与方言的复魅》

粤语诗鉴赏集 第281章 《甲骨文与方言的复魅》

作者:汉字靓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6-19 16:02:01

《甲骨文与方言的复魅》

——论《我几想学甲骨文写诗》中的文字考古学与语言乡愁

文/元诗

在数字符号泛滥的当代语境中,树科的《我几想学甲骨文写诗》以其独特的粤语表达与对甲骨文的深情回望,构筑了一个抵抗语言异化的诗意空间。这首诗表面上是对方言书写与古文字的单纯迷恋,深层却蕴含着对汉语本质的哲学叩问——当现代汉语日益沦为工具理性的附庸,我们是否还能在龟甲兽骨的裂纹与粤语声调的交错中,重新发现语言那未被规训的野性?这种对文字本源的追寻,恰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之家",诗人试图通过方言与古文字的双重路径,返回那个语言尚未被现代性祛魅的原始之境。

一、甲骨文作为诗学装置的文化政治学

甲骨文在这首诗中绝非简单的怀旧符号,而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诗学装置。诗人"好想好想学用甲骨文写诗"的迫切宣言,实际上是对现行语言体制的温柔反叛。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揭示西方语音中心主义对书写的压抑,而汉语系统却因其表意特性始终保持着"文字自治"的传统。甲骨文作为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系统,其象形指事的构造法则保存着汉字与物象最直接的血肉联系。诗人选择甲骨文而非小篆或金文,正是因为这些刻在龟甲上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符号,最能体现汉字"依类象形"的本真状态。当现代汉字经历隶变楷化、简化运动的多重规训后,甲骨文中那个"日"是太阳的圆形轮廓、"山"是峰峦起伏的图画世界,成为了抵抗符号抽象化的最后堡垒。

在诗句"汉语,汉字,我哋华人/先至会爱我哋炎黄子孙"中,诗人构建了一个以文字为纽带的族群认同谱系。这种认同不同于现代民族主义的话语建构,而是接近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印刷资本主义"之前的古老共同体想象。甲骨文在此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那些曾被商王用来占卜吉凶的裂纹,在当代粤语诗人笔下转化为文化基因的活化石。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华人"与"炎黄子孙"并置时,刻意使用了粤语特有的"我哋"(我们)和"先至"(才)等词汇,这种语言选择暗示着:真正的文化传承必须通过方言母语的毛细血管才能完成。法国语言学家海然热曾指出"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态遗存,其保留的入声字与九声系统,恰与甲骨文所代表的汉语源头形成镜像关系。

二、粤语书写的诗性突围与声音考古学

树科采用粤语书面化表达的策略,在当代诗歌谱系中构成了一次自觉的语言起义。粤语作为汉语族中保留中古音韵最完整的方言,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广韵》等韵书记载的唐宋音系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诗句"我几时嘟喺信嘅"中"嘟喺"(都是)、"嘅"(的)等虚词的使用,不仅在地域文化层面标记了诗人的身份认同,更在音韵学层面实现了对古代汉语的声音考古。日本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曾提出汉语方言的"地层说",认为现代方言如同地质层般保存着不同时期的语言特征。粤语诗歌的书写,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穿越语言地层的钻探作业。

诗人对粤语的选择还隐含着对普通话霸权的美学抵抗。在"谂到几远,谂返而家/谂嚟谂去,讲去话嚟"这样的句式中,粤语特有的词汇与语序创造出独特的节奏韵律。"谂"(想)字的重复使用形成思维的回旋结构,而"嚟去"等趋向补语构成的往复运动,在语音层面模拟了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与记忆的循环性。这种语言效果在普通话的线性叙事中难以实现,却因粤语保留的古汉语语序自由度而成为可能。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在此得到印证:粤语书写通过打破标准语的自动化认知模式,使读者在方言的裂隙中重新感受语言的质感。

诗中"光阴不再"的慨叹与"要揾本《今昔文字镜》"的急切形成张力,暴露出诗人对语言异化的深刻焦虑。《今昔文字镜》作为虚构的典籍,象征着理想中的文字谱系学词典——能够映照古今文字变迁的魔镜。这个意象令人联想到博尔赫斯《沙之书》中那本无限之书,但树科的诉求更为具体:他渴望一种能够连接甲骨文与粤语的超文本,使三千年前的占卜文字与当代方言在诗行中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诉求本质上是对语言工具化的反抗,当现代汉语日益沦为信息传递的透明媒介时,诗人试图恢复文字的物性(thingness)与灵晕(aura),让笔画重新成为可触摸的痕迹,让声音重新获得祭祀仪式中的通神力量。

三、文言基因与白话身体的共生诗学

"我哋华夏简美文言"这一表述展现出诗人对文言传统的矛盾态度。"简美"二字既是对文言文凝练美学的肯定,又暗示着对其现代转化的期待。这种态度令人想起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主张的"不摹仿古人",但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并非简单回归文言或全盘接受白话,而是试图在粤语口语中激活文言的基因片段。诗句中"嘟喺信嘅"这样的粤语表达,实际上保留着文言判断句"……者……也"的结构痕迹,形成口语与文言的杂交文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