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阁夜话的温情与默契尚未从朱棣心头完全散去,但作为帝王的那份冷酷与算计已然重新占据主导。他站在乾清宫巨大的舆图前,目光却并未落在浩瀚的海洋或遥远的东瀛,而是深沉地凝视着大明的疆域,尤其是北疆和山西一带。
朱高晟无疑是完美的继承人选,他的能力、眼光、胸怀,乃至对自己的真挚情感,都让朱棣深感欣慰和放心。但正因如此,朱棣才更要为他扫清前路上的一切荆棘和潜在的威胁。一个强大的帝国在交接班时往往最为脆弱,他绝不能让自己毕生的心血和儿子未来的统治,陷入内耗与动荡之中。
首要的隐患,来自内部,来自他的另一个儿子——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的勇武和战功,朱棣是认可的,这也是当初同意他主导东瀛之行的原因之一。然而,此子性格刚愎暴烈,桀骜不驯,野心极大。以往就多次与太子争位,如今虽然看似与朱高晟合作,但其心中岂能真正服气?一旦将来朱高晟继位,以汉王的性子,必生事端。他在军中旧部众多,振臂一呼,很可能引发大规模叛乱。此患不除,国无宁日。
其次,是外部逐渐坐大的势力——晋商。这些籍贯山西的商人,利用靠近北疆的地理优势,通过茶马互市、粮食贩运、甚至可能存在的铁器、情报走私,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其触角早已深入朝堂,与不少官员,尤其是与较为保守、注重传统利益的太子一系官员往来密切。他们富可敌国,影响政策,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操控边贸,已成帝国肌体上的一个毒瘤。未来朱高晟若要推行新政,尤其是金融改革和海洋战略,必然会触动这些传统内陆商业巨头的利益,届时他们必成掣肘。这块硬骨头,也需要有人去啃,而且要用最猛烈、最彻底的方式。
一个大胆而残酷的计划,在朱棣脑海中逐渐清晰。他要下一盘大棋,而汉王朱高煦,将成为这盘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弃子。
“纪纲。”朱棣的声音平静无波。
“小人在。”
“传汉王朱高煦,即刻单独入宫见朕。注意,要隐秘。”
当汉王朱高煦接到密召时,心中一阵激动。舰队即将出发,父皇此时单独召见,必有重要指示,或许是对他此行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他仔细整理好仪容,怀着志得意满的心情,快步入宫。
进入乾清宫西暖阁(此次未在皇帝日常办公的东暖阁),只见朱棣负手而立,神情严肃中带着一丝难得的温和。
“儿臣叩见父皇!”朱高煦声音洪亮,透着一股昂扬之气。
“平身吧,高煦。”朱棣转过身,打量着自己这个身材魁梧、充满悍勇之气的儿子,目光复杂,但很快被掩饰下去,“准备得如何了?何时可扬帆启航?”
“回父皇!一切均已准备就绪!粮秣、军械、人员皆已准备好,只待后日天津卫海船最后的试验,便可出发!儿臣定不负父皇重托,必为大明取回那金山银海!”朱高煦信心满满地回答。
“好!有此决心,朕心甚慰。”朱棣点了点头,走到御案前,上面放着一个用火漆密封的、外观普通的紫檀木小匣子。
“高煦啊,”朱棣的语气变得语重心长,“你自幼勇武,随朕征战,立下汗马功劳。此次东瀛之行,看似寻矿取金,实则关乎我大明国运兴衰,其意义之重大,远超寻常征战。朕对你,是寄予了厚望的。”
朱高煦听到父亲如此肯定和倚重,心中热血沸腾,连忙躬身:“父皇信任,儿臣万死难报!必肝脑涂地,以成大事!”
朱棣拿起那个小匣子,递向朱高煦,神色无比郑重:“此行千头万绪,倭国情况复杂,非仅有勇力可成。朕这里有一道手谕,其中涉及一些……非常之策。你需谨记,此匣务必贴身保管,绝不可示于他人。待你率军登陆倭国,选定矿址,初步站稳脚跟之后,方可开启。依朕手谕中之指示行事,不得有误!”
朱高煦双手接过木匣,感觉入手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钧重担和无限的信任。他心中狂喜!密旨!父皇竟然给了他一道密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父皇将极大的权柄和信任赋予了他!这意味着他在倭国,不仅可以寻矿,更可以行使一些超越常规的权力!或许……是针对可能不合作的倭人的生杀大权?甚至是……允许他趁机扩大战果,占领土地?
他强压住激动,将木匣小心翼翼收入怀中,叩首道:“儿臣遵旨!必谨守秘密,依旨而行!请父皇放心!”
朱棣走上前,亲手将朱高煦扶起,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深邃地看着他:“高煦,你是朕的儿子,是大明的亲王。有些事,需要有人去做,哪怕手段酷烈,会背负骂名。但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为了朱家的江山永固,这些……都是值得的。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朱高煦被父亲这充满暗示和“信任”的话语彻底点燃了,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不仅是携金而归的英雄,更是为父皇、为大明扫清障碍的孤臣孽子!这种悲壮感和使命感让他热血沸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