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密室,灯火通明,气氛却比冰盆散发的凉气还要冷上几分。
太子朱高炽面色憔悴,看着眼前的几位心腹重臣:内阁首辅杨荣、兵部尚书蹇义、以及吏部侍郎(太子党成员)。桌上,放着几份从不同渠道传来的、内容大同小异的密报。
“诸位先生,”朱高炽的声音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忧虑,“消息你们都看过了。北边的情况,扑朔迷离,但无论真相如何,四弟此次……怕是已引起了父皇的极大关注。依你们之见,此事该如何应对?”
蹇义沉吟道:“太子殿下,诸般消息皆言晟王行事鲁莽,贻误军机,此乃大过。然,其竟能有所虏获,此事蹊跷。若其中另有隐情,或陛下看法与密报不同……”他老成持重,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杨荣则目光锐利,缓缓道:“殿下,蹇尚书所言有理。然当下之关键,并非纠结于北疆真相究竟如何,而在于南京该如何应对。汉王那边,必然也已收到消息,以其性格,绝不会坐视不管。无论晟王是功是过,他都已成了漩涡中心。若其为过,汉王必会借此攻讦殿下,言您督导兄弟不力;若其为功……”杨荣顿了一下,声音低沉下去,“那对殿下的威胁,恐更甚于汉王。”
最后一句话,像一根针扎在朱高炽心上。是啊,一个手握实打实军功、可能得到父皇欢心的年轻弟弟,比一个只知道打打杀杀、在朝中缺乏文官支持的汉王,要可怕得多。军功,是父皇最看重的东西。
“杨先生的意思是?”朱高炽追问。
“当务之急,是定调!”杨荣斩钉截铁道,“必须在详细的战报和陛下旨意抵达南京之前,就将‘晟王贪功冒进、贻误战机’的基调定下来!引导舆论,让朝野上下都先入为主地认为此乃大过!如此,即便陛下日后有心回护,甚至真有功绩,也会被这先定的基调所大大削弱!”
“可……若是父皇明发谕旨,嘉奖四弟呢?”朱高炽担心弄巧成拙。
“所以需要‘配合’。”杨荣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们需要有人,在朝堂上,在陛下可能嘉奖的同时,站出来‘仗义执言’,陈述此举之弊,凸显其过大于功。而这些人……不能明显是东宫的人。”
蹇义立刻明白了:“杨阁老是说……借汉王之力?”
杨荣点头:“汉王此刻,想必也对晟王忌惮非常。他更不愿看到又一个弟弟凭借军功崛起。在打压晟王这一点上,我们与汉王,短期内利益一致。可暗中联络,约定同时发动御史言官,弹劾晟王。汉王在军中、在勋贵子弟中影响力颇大,由他们的人出面强调‘贻误军机’之害,更具说服力。而我们的人,则可在后方造势,引导文官清流舆论。”
这是一招险棋,与虎谋皮。但似乎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
朱高炽沉默了许久,最终艰难地点了点头:“就依先生之计。然,与汉王那边接触,务必隐秘,且要约法三章,只限于此事,绝不可涉及其他!”
与此同时,汉王府内,也在进行着类似的讨论。
朱高煦暴躁地走来走去:“弹劾!必须狠狠地弹劾!不管老四是不是真闯了祸,先把他搞臭再说!老大那边肯定也会动手,我们不能落后!”
他的谋士却相对冷静:“王爷,太子党必然也会行动。但他们擅长的是文墨舆论,而我们则掌握着不少军中将领和勋贵子弟的关系。不如……我们暂且与东宫那边……通个气?”
“什么?跟老大通气?”朱高煦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绝对不行!老子跟他势不两立!”
“王爷息怒!”谋士急忙道,“此一时彼一时。晟王若崛起,受损最大的是太子,其次便是王爷您!在此事上,太子恐怕比您更急于打压晟王。我们并非要与东宫合作,而是……默契配合,各取所需。他们唱文戏,我们唱武戏,同时发难,效果最佳。事后,依旧各行其是。”
朱高煦冷静下来,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他虽然恨不得立刻扳倒太子,但更不能让老四这个意外捡了便宜。“好!就按你说的办!你去安排,找可靠的人,跟东宫那边递个话,就说在‘四皇子误国’这件事上,本王愿意和他们‘同仇敌忾’!但告诉他们,别想耍花样!”
于是,在南京城最顶级的权力圈层中,一场无声而诡异的默契达成了。通过极其隐秘的中间人传递消息,太子党和汉王派,这对争斗了十几年的死敌,暂时放下了对彼此的刀剑,一致将矛头对准了远在漠北、还未知情的朱高晟。
几日后,一份由某位“忧国忧民”的御史起草,得到了数位文武官员(分别属于不同阵营却心照不宣)联署的弹劾奏章,被小心翼翼地呈递入通政司。奏章中以“风闻”北征军中有皇子“不遵号令、擅启边衅、几坏大局”为由,请求朝廷严查,以正军纪国法。
而这,仅仅只是第一波试探性的攻击。更多的暗流,在等待着北征大营的正式战报和皇帝的旨意。一张无形的大网,开始向着朱高晟笼罩而去。南京紫禁城内的松弛,只是一种假象,其下掩盖的是更为深刻的紧张和算计。每一位参与者都心知肚明,这暂时的联盟脆弱不堪,一旦外部压力消失,内斗会立刻以更激烈的形式爆发。
喜欢朱棣的麒麟逆子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朱棣的麒麟逆子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