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的气氛如同拉满的弓弦,紧绷欲裂。明军各部已进入预设阵地,旌旗在漠北的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检查着弓弦的松紧,磨砺着刀锋的锐利,火炮手反复测算着射距,空气中弥漫着铁锈、汗水和一种压抑的亢奋。
然而,在这肃杀的表象之下,潜流暗涌。普通的军士们,尤其是那些来自军户家庭的底层兵卒,心中并非只有为国效死的豪情,更有对未来的深深恐惧与顾虑。
大明军制,以卫所为基础,军户世袭。当兵吃粮,是天经地义,但这份粮饷,往往微薄且时有克扣。他们抛家舍业,远征漠北,刀头舔血,图的是什么?除了军令如山,除了那点微薄的饷银和可能(但极其稀少)的赏赐,更多的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命运。若战死沙场,家中顶梁柱倒塌,留下的孤儿寡母,往往境况凄惨。朝廷的抚恤?层层盘剥之下,能到手几何?且名目繁多,手续复杂,最终能否落实,全看上官良心。更多的,是无声无息地湮没在冰冷的文书和漫长的等待中。
至于伤残?那更是比死亡更可怕的噩梦。断手断脚,重伤难愈,失去劳动能力,回到卫所,往往只能沦为最底层的杂役,领着勉强饿不死口粮,受尽白眼,了此残生。医疗?军中虽有医官,但数量稀少,药材匮乏,对付常见的刀箭创伤、感染溃烂,手段有限,更多是听天由命。许多伤兵并非直接死于战场,而是倒在战后肮脏、拥挤、缺医少药的伤兵营里,在高烧、疼痛和绝望中慢慢耗尽生命。运气好些的,或许能被同乡拖带回关内,但漫长的归途本身又是一场生死考验。
这些残酷的现实,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许多士兵的手脚,影响着他们决死的勇气。他们不怕死,但怕死得毫无价值,怕死后家人无依,怕伤残后生不如死。
就在这大战前夕,一股异样的消息,如同春风般,悄然在明军各营、各阵地间流传开来,其源头,直指晟王朱高晟。
消息称,晟王殿下体恤将士艰辛,深知此战关乎国运,已向陛下及诸将恳请,并获允准,对此战参战将士,颁布前所未有的特旨恩赏:
“凡参与此决战的将士,此战功成,无论斩获多少,俸禄一律赏赐三倍!直接发放,绝无克扣!”
“凡于此战中不幸阵亡者,朝廷按其原有俸禄标准,发放十倍抚恤,直达其家!并由地方官府妥善安置其家眷,其未成年子女,由朝廷设立的‘忠烈抚幼堂’负责抚养至成年,并视情况授田或安排差事,确保香火不绝,后顾无忧!”
“凡于此战中负伤者,无论轻重,一律由军中最好的医官优先救治,所有药石费用,由内帑(皇帝私库)及晟王府共同承担!重伤致残者,除一次性抚恤外,由朝廷供养终身,绝不让勇士流血又流泪!”
这消息起初如同耳语,许多人将信将疑。三倍俸禄?十倍抚恤?朝廷养子女终身?供养伤残?这简直是闻所未闻!自古以来,当兵打仗,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何曾有过如此优厚的承诺?
然而,随着消息越传越广,细节越来越清晰,甚至开始有中低层军官在队列前,正式传达了类似的精神(虽措辞不如传言夸张,但核心意思一致:此战重赏,抚恤从优),怀疑逐渐被一种难以置信的狂喜和沸腾的热血所取代。
“真的?王爷真的这么说了?”
“三倍俸禄!够我家婆娘和娃儿吃几年饱饭了!”
“十倍抚恤……俺要是死了,俺娘和俺弟……就不用卖身为奴了?”
“朝廷还管娃儿?直到长大?这……这真是青天大老爷啊!”
“伤了也有人管?不用躺在那里等死?”
一股前所未有的士气,如同地下奔涌的岩浆,在明军庞大的战阵中积蓄、升腾!士兵们紧紧握住手中的兵器,眼神中的恐惧和犹豫被一种炽热的决绝所取代。他们依然怕死,但此刻,他们更怕的是无法赢得这场胜利,无法让家人享受到这份前所未有的恩泽!这份重赏,不仅是对他们生命的尊重,更是对他们身后事的终极保障,彻底击碎了他们心中最大的顾虑!
“为了陛下!为了晟王殿下!杀光瓦剌崽子!”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顿时,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在各处阵地响起,声震原野,连远处隐约可见的敌军先锋似乎都为之一滞。
朱高晟在韩固等人的护卫下,巡视前沿阵地,所到之处,士兵们无不投以无比狂热和感激的目光,甚至有人激动地跪下磕头。他在军中的声望,在这一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收买人心吗?确实是。】朱高晟看着那些因激动而脸庞通红的士兵,心中冷静地思忖,【但这是阳谋。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换取他们毫无保留的效忠和战斗力。大明真正的根基,就在于这些看似卑微的军户和士兵。只要赢得了他们的心,就等于握住了帝国最锋利的刀。日后,就算朝堂之上有什么风波,就算有人心怀不轨,有这支对我感恩戴德的强军在,我便有了一张足以定鼎乾坤的底牌。而且在历史上无论是哪个朝代,其实最最终心和最平凡最踏实的那一群人,往往他们的付出是得不到证明应有的回报,这也算是他非这颗时代被政治所污染的心能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他深知,无论是历史上的朱棣“靖难”成功,还是其他王朝更迭,军队的向背始终是关键。这笔“投资”,在他看来,无比值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