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结既解,码头上的气氛顿时为之一松。那沉重得令人窒息的父子对峙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平和与……一丝微妙的新生。
朱棣似乎也卸下了心头的重担,他饶有兴致地拿起方才朱高煦放下的鱼竿,学着样子挂上鱼饵,在朱高晟的指导下,略显生疏地将鱼线抛入海中。这位一生都在马背和龙椅上度过的帝王,第一次尝试这种需要极致耐心的活动。
朱高煦也擦干了眼泪,重新坐下,拿起自己的鱼竿。只是此刻他的心绪,与方才已截然不同。
海风轻柔,碧波荡漾。父子三人,大明帝国最具权势的三人,此刻竟如同寻常百姓家的爷仨一般,并排坐在船边,专注于海面上的浮漂。这画面,透着一种奇异而又难得的温馨。
沉默并未持续太久。朱棣一边盯着浮漂,一边仿佛不经意地开口,将话题引向了国事,或者说,引向了他们共同关注的那个东方岛国。
“高煦,倭国那边,情形究竟如何?金银是否可以直接开采,对框的位置侦查是否如图以一样?当地势力,有多少?”朱棣的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但少了许多试探,多了几分务实。
朱高煦此刻心态已然不同,闻言立刻恭敬答道:“回父皇,依四弟所提供地图,石见、佐渡等主要矿脉已确认,且储量惊人,远超预期。可以直接冶炼成型的金锭、银锭,然后到时候由我们的船带回来存入天津海事银行金库。当地倭人诸侯(大名)势力分散,彼此攻伐,见如我大明军容鼎盛,可能大多选择屈服合作,如果偶有不开眼者,刚好可以以雷霆手段剿灭,做杀一儆百之用!然后计划初步建立经矿银矿矿场各三座,然后稳固防卫建造码头后续四所研究的新式战舰可以方便停靠以及运输天津味的海军,然后金银就可以源源不断运回。”
朱棣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这金银,可是未来新币和各项改革的命脉。
“然,”朱高煦话锋一转,眉头微皱,“倭国民风彪悍,其下层武士(浪人)多为寇边之辈,性情凶残。且其国主(将军)势弱,各地大名貌合神离,长远来看,恐非久安之地。若仅满足于开采金银,恐生变故。”
这时,朱高晟接口道:“二哥所虑极是。倭国乃癣疥之疾,却也可成为心腹之患。其地狭人稠,资源有限,却又狼子野心,向来不服王化。若不能有效掌控,今日可取我金银,明日便可寇我海疆。”
朱棣目光一闪,看向朱高晟:“依你之见,当如何处置?”
浮漂轻轻一动,朱高晟却并未急于提竿,而是沉稳地说道:“儿臣以为,对倭之策,可分三步,亦可并行。”
“哦?哪三步?”朱棣来了兴趣。
“第一步,‘以倭制倭,分而治之’。”朱高晟道,“倭国大名林立,正可利用。可暗中支持相对弱小、易于控制的大名,提供军械、物资,助其扩张,打击那些对大明抱有敌意或难以控制的强大名。使其内部互相消耗,无暇他顾,而我大明则可稳坐钓鱼台,以最小代价维持矿场安全,并逐步扩大影响力。”
朱棣点了点头,这策略符合他一贯的风格,成本低,见效快。
“第二步,‘文化浸润,潜移默化’。”朱高晟继续道,“可允许倭国派遣‘遣明使’、留学生至天津学堂学习,但不是学那些空洞的儒学,而是学习我大明语言、律法、工匠技艺,甚至……可以有限度地传授一些基础的经过我们编纂和书写的知识医学知识。同时,鼓励商人前往贸易,传播我大明物产与文化。久而久之,使其在文化、经济上对我大明产生依赖,削弱其自身认同。此乃攻心为上。”
朱棣眼中精光一闪,深深看了朱高晟一眼。这一步,眼光更为长远,已超出了单纯的军事和经济范畴,触及到了文明层面的较量。此子所思,果然深远。
“那第三步呢?”朱棣追问。
朱高晟目光投向浩瀚的东方,语气变得坚定:“第三步,‘择机设镇,永绝后患’。待时机成熟,倭国内耗严重,对我依赖加深,而我大明海军足够强大,新币体系稳固,国内无后顾之忧时,便可选择关键港口或区域,如平户、长崎等地,设立‘大明倭国总督府’,驻屯军队,行使司法、税收等权力,将其彻底纳入我大明海外管辖体系。名义上可保留其国主称号,实则政令出于总督府。如此,则倭国金银尽为我所用,其地亦成为我大明东出太平洋之永不沉没的战舰与跳板!等金银矿开挖完,就将所有超过车轮高的男人全部屠杀,未婚的女性全部指配给驻守在倭国的部队”
“永不沉没的战舰……”朱棣喃喃重复着这个词,眼中爆发出炽热的光芒!他仿佛已经看到,大明的龙旗插遍倭国诸岛,庞大的舰队以此为基地并且在此发展出军镇来,纵横太平洋,将帝国的威仪播撒到更遥远的世界“至于杀人,非我族人其心必永乐大帝可不是什么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