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清尘的苏醒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她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强的威慑,让风无极(焦炭树)在应对绿办时多了几分底气;另一方面,她的苏醒必然会引起此地规则状态的改变,下一次绿办审查的力度和深度,绝对会远超以往。她默许的“表外业务”更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在下一次审查到来之前,完成‘合规化洗白’和‘风险重构’!”风无极的意识高速运转,如同面临SEC突击审计的上市公司CEO,开始紧急部署。
所谓“合规化洗白”,并非要彻底放弃“规则添加剂”和“道债”体系,而是要为其找到一个合乎“天律”逻辑的、能够摆在明面上的 “技术外壳” 。而“风险重构”,则是要主动暴露一些无关痛痒的、甚至可以被解释为“研究副产品”的“风险点”,以转移审查者的注意力,掩盖真正的核心秘密。
第一步:技术叙事重构。
风无极决定,将所有的“规则添加剂”及其制备过程,统一包装为 “规则异变环境下的自适应材料改性研究” 的副产品。
他让狗尾巴草开始起草一份新的、面向绿办的《丙下-七号临时观察点阶段性研究报告(草案)》。报告的核心论调是:
“本区在经历规则风暴后,规则环境发生持续性、低烈度异变。为维持基本存续,我等(主要是焦炭树本体及共生灵植)在凌清尘上仙苏醒过程散逸道韵的无意识影响下,被动适应环境,意外发现可通过引导环境中的规则残响(指缓冲区能量),对现有材料进行微弱且不稳定的‘规则浸染’,产生一些具备特殊性质的‘改性材料’(即规则添加剂)。此过程完全被动,不可控,产量极低,性质亦不稳定,仅用于区内设施维护与基础研究,暂无明确应用价值。”
这套说辞,将主动的“黑市加工”伪装成了被动的“环境适应”,将“核心技术”归功于凌清尘(她无法否认,也确实有关联),并将产品定性为“不稳定、低价值”的研究副产品,极大地降低了其敏感度。
第二步:资产与负债的明面化。
风无极开始着手处理“道债”体系。他不能明说存在一个“债权人网络”,但他可以将这种关系,转化为一种 “基于前期研究事故的补偿性合作机制”。
在报告中,他这样表述:
“鉴于前期‘规则衍生物’研究(指道券时期)因不可抗力中断,对少数参与观察的外部道友造成资源损失。为维系研究伦理,我区现以不定期、不定量提供上述‘不稳定改性材料’样品的方式,作为对前期损失的象征性补偿与后续观察合作的纽带。”
这巧妙地将“债务关系”洗白成了“研究补偿”和“合作纽带”,既承认了历史,又赋予了其正当性,还暗示了与外部存在“合规”的、低水平的交流,反而显得坦荡。
第三步:主动风险披露与焦点转移。
风无极深知,完全隐藏所有异常是不可能的。他决定主动“披露”一些经过精心选择的、看似严重实则可控的“风险点”,来满足审查者的“发现欲”,并引导他们的调查方向。
他选中了两个目标:
1. 凌清尘静室周围的“高浓度规则扰动区”。 这是真实存在的,由于她苏醒时大量汲取缓冲区能量所致,规则波动明显,但本质上是她自身道韵与缓冲区能量的混合,属于“高端”问题,绿办未必敢深究,也难以理解。
2. 一处他故意用多种“规则添加剂”过度浸染、导致规则结构极其混乱且不稳定的“实验性废料堆放点”。 这里看起来规则冲突剧烈,能量紊乱,像是研究失控的现场,极具视觉和感知冲击力,但实际上其内部冲突是风无极可以引导和控制的,不会真正产生危害。
他准备在报告中用较大篇幅,“忧心忡忡”地描述这两个“新发现的风险区域”,强调其“不确定性”和“潜在扩散风险”,并“恳请”绿办专家予以指导。
这样,当审查者到来时,他们的注意力大概率会被这两个“显眼”的风险点吸引,进行各种复杂的检测和分析,从而忽略掉那些被风无极小心隐藏起来的、真正产生价值的“规则改装”设施和稳定的“添加剂”生产工艺。
第四步:内部痕迹清理与统一口径。
风无极严令所有灵植,彻底清除任何与“交易”、“道债”、“客户”相关的神念残留或物质痕迹。所有用于隐秘通信的“加密草汁”符文全部销毁,换用最普通的记录方式。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进入“静默期”,仅保留最基础的、可通过“研究补偿”解释的微量样品传递。
同时,他对所有成员进行了严格的“培训”,统一了对外的“叙事口径”:我们是规则的被动适应者和观察者,所有异常都是环境所致,所有产出都是不稳定、无价值的副产品。
就在风无极紧锣密鼓地完成这一系列“财务洗澡”和“风险重构”操作后不久,绿办的审查,果然如期而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