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海市中药铺“济世堂”外,青石板路被昨夜的雨水浸得发亮,倒映着檐角垂落的铜铃。铜铃是暗绿色的,边缘磨出浅黄的包浆,风一吹就发出“叮——当——”的脆响,混着铺内飘出的艾草香,在清晨的薄雾里漫开。路边的老槐树刚抽新芽,嫩绿色的叶子沾着水珠,阳光穿过薄雾洒在叶上,水珠折射出细碎的金芒,落在路过的行人肩头,凉丝丝的触感像极了中药里薄荷的清苦。
东方龢站在药铺柜台后,指尖捏着一味晒干的薄荷,指腹蹭过叶片上的绒毛,痒得她指尖发麻。她穿着藏蓝色的对襟褂子,领口绣着浅灰色的药草纹,头发挽成圆髻,用一支银簪固定——那簪子是母亲留下的,簪头刻着“东方”二字,边缘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她面前的药碾是祖传的,乌木的碾槽泛着深褐色的光,碾轮上缠着圈红绳,绳结是母亲教她的“平安结”,说是能给抓药的人添些福气。
“东方大夫,抓药!”门口传来粗哑的喊声,一个穿着藏青色工装的男人走了进来,肩上扛着个帆布包,包角磨得发白,上面印着“镜海化工厂”的字样。男人皮肤黝黑,额角有道浅疤,从眉骨延伸到太阳穴,说话时习惯性地摸向疤处,指尖的茧子蹭过皮肤,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东方龢放下薄荷,拿起柜台上的纸笔:“李师傅,还是上次的方子?”她记得这个男人,是化工厂的维修工,上个月来抓过治疗咳嗽的药——化工厂的老工人大多有这毛病,常年吸入粉尘,肺里总像堵着团棉花。
李师傅点点头,把帆布包放在柜台上,包底沾着的煤渣落在青石板上,留下浅灰的印子。“对,还是那几味药,麻烦东方大夫多抓两副,我那老伙计也咳得厉害。”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叠得整齐的零钱,硬币边缘有些氧化,泛着淡淡的铜绿。
东方龢应着,转身去药柜取药。药柜是紫檀木的,分了上百个小格子,每个格子上贴着泛黄的纸条,写着药名。她踮起脚够最上层的桔梗,指尖刚碰到药包,就听见身后传来“咔嗒”一声——是药碾被碰倒的声音。
她急忙回头,看见李师傅正蹲在地上扶药碾,脸色有些发白。“抱歉抱歉,脚滑了。”李师傅说着,手忙脚乱地把碾轮扶起来,却没注意到碾槽底部掉出个小小的布包,浅灰色的布料上绣着个“康”字,被风吹到了柜台底下。
东方龢走过去,弯腰捡起布包,指尖触到布料时,心里突然一紧——这布是母亲当年常用的,她记得母亲总用这种布包着自己的胎发,说要留着给她做“压惊符”。她捏着布包,指腹摩挲着上面的“康”字,那是她儿子的小名,儿子三岁时走丢,至今已经五年了,她每天都在药包里绣这个字,盼着有天能再见到他。
“东方大夫?”李师傅见她愣着,忍不住喊了一声,手里的零钱捏得更紧了,指节泛白。
东方龢回过神,把布包塞进袖口,强压下心里的翻涌,笑着说:“没事,老物件了,没摔坏。”她转身继续抓药,指尖却有些发抖——刚才布包掉出来时,她好像看见李师傅的喉结动了一下,眼神也躲躲闪闪的,不像平时那样坦荡。
药抓好了,用牛皮纸包着,系着红绳。东方龢把药包递给李师傅,顺便递过去一小包薄荷:“这个你拿着,泡水喝,能缓解咳嗽。”薄荷的清香飘进李师傅的鼻子里,他的眼神亮了一下,接过药包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了东方龢的手,凉得像冰。
“谢谢东方大夫。”李师傅说着,转身就往外走,帆布包蹭过门框,发出“吱呀”的响声。他走得很急,连掉在地上的煤渣都没顾得上清理,青石板上的脚印歪歪扭扭的,像极了他此刻慌乱的心情。
东方龢站在柜台后,看着李师傅的背影消失在薄雾里,指尖还残留着他掌心的凉意。她低头看向柜台底下,刚才布包掉出来的地方,有个浅褐色的印记,像是某种液体干涸后的痕迹。她蹲下身,用手指蘸了点印记,放在鼻尖闻了闻——是铁锈味,还混着一丝淡淡的血腥味。
她的心猛地一沉,想起上个月李师傅来抓药时,也是这样慌慌张张的,当时她没在意,现在想来,他额角的疤好像比上次深了些,而且他说话时,总在刻意避开“孩子”“胎发”这类词。她摸了摸袖口的布包,里面的胎发硬硬的,像根刺,扎得她心口发疼。
“东方大夫,您在这儿呢?”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门口传来,老中医拄着拐杖走了进来,他穿着米白色的长衫,头发花白,梳得一丝不苟,鼻梁上架着副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鹰。老中医是“济世堂”的老掌柜,也是东方龢的师傅,当年是他把她从孤儿院接出来,教她识药、抓药,还教她做人的道理。
“师傅。”东方龢站起身,把布包从袖口拿出来,递到老中医面前,“您看这个。”布包上的“康”字在灯光下格外显眼,老中医接过布包,用手指捏了捏,脸色突然变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