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首发日的狂热并未随着“售罄”木牌的挂起而平息,反而在接下来的七天里,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涟漪扩散至全港每个角落。
茶餐厅的伙计、汇丰银行的职员、乃至深水埗的菜市场,人人都在谈论这瓶神奇的面霜。
真正的考验——口碑验证期,正式来临。
首发日后的第一周,是验证产品力的关键时刻。
那些凭着预约单抢到现货,或是咬牙花三倍价钱从黄牛手里购得“玉兰”的人,开始了朝夕相伴的使用体验。
太平山半山别墅区的晨光里,冯婉清坐在梳妆台前。
她指尖带着微凉的触感,轻轻抚过眼角——往日熬夜后总会浮现的干纹,此刻竟变得柔润,肌肤透着一层从里到外的细腻光泽。
她拿起粉饼轻扫,连化妆师都夸过的“卡粉重灾区”,如今平滑得像上好的绸缎。
三天后的慈善晚宴上,密友拉着她的手凑近:“婉清,你最近气色也太好了,是不是有什么秘方?”
她呷了口香槟,指尖不经意划过耳垂,轻描淡写一句“就东兴那款‘玉兰’,倒真没夸大其词”。
话音刚落,身边两位太太已经掏出了记事本,悄悄记下“东兴——玉兰修复霜”。
湾仔的公寓里,南洋富商的侄女林晓瑜对着镜子惊呼。
她鼻翼两侧的顽固痘印,是困扰了她三年的心病,试过的药膏堆了半抽屉,却只换来徒劳。
可连续涂抹“玉兰”五天后,那些暗红的印记竟肉眼可见地变淡,边缘晕开成浅粉色,摸上去不再粗糙。
她兴奋地打电话留言给母亲,没过半天,母亲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语气急切:“晓瑜,你那面霜还有吗?张太太、李太太都来问,她们女儿也想试试!”
真实的效果从不说谎,在高端社交圈里无声蔓延,把首发日的“冲动抢购”,慢慢酿成了沉甸甸的“品牌信任”。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
一份《英文虎报》送到各大写字楼前台,商业版头条标题刺得人眼睛发疼:《“玉兰”神话背后的疑问:珍贵原料溯源成谜,生化数据是否经得起推敲?》。
文章引述“国际护肤品研发专家”的话,字里行间都在质疑——“雪域红景天”真的来自西藏?萃取纯度能达到宣称的98%?所谓的“纳米级透皮吸收”,有多少临床数据支撑?
字里行间的暗示像针一样尖:东兴不过是用“高科技”包装普通成分,借着信息差收割消费者。
这一击,比之前的泛泛质疑凶险得多,直戳“玉兰”的技术核心。
陈伯谦收到消息时,正在办公室核对原料进货单。
他指尖捏着那张报纸,指腹摩挲过粗糙的纸面,脸上却没什么波澜——这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没有选择在报纸上打口水仗,而是迅速打出一套组合拳。
先是通过华润的渠道,拿到了西藏国营贸易公司的原料产地证明,还有盖着红色公章的出口报关单(隐去了供货价格等关键信息),以“相关供应商”的名义,悄悄发给了《香江报》《星岛日报》等几家亲东兴的媒体,用白纸黑字证明原料“血统纯正”。
接着,他亲自登门拜访李兰博士,说服她以“东兴研究院特聘专家”的身份,在《香江报》开设“科技解惑”专栏。
三天后,专栏第一篇文章刊发,标题是《论超临界CO?萃取技术在汉方活性成分提纯中的量化应用与效能验证》。
文章里没有一句提及“玉兰”,也没反驳任何质疑,只配着清晰的工艺流程图、光谱分析数据对比图,用平实的语言解释技术原理。
那些严谨的数据、专业的术语,不像广告,反倒像一篇学术论文,看得业内人士暗自惊叹。
与此同时,陈伯谦又安排了几位试用过样品的西医和化学教授——有港大医学院的张教授,还有中文大学的陈博士——在电台访谈里聊“东方植物萃取”。
张教授在节目里说:“生物发酵 靶向输送,这两条技术路径本身是科学的,关键看落地效果,从目前的反馈来看,东兴做得不错。”
这套“证据 权威 科普”的组合拳,打得又快又准。
原本有些摇摆的消费者,看到产地证明、读了专家专栏,疑虑渐渐消散;原本只是好奇的人,反倒被这份专业打动,更想试试“玉兰”到底有多好。
舆情不仅没降温,反而越炒越热,东兴研究院的“科技”标签,也越贴越牢。
内部定策:庆功宴上的冷静决策
首发月结束那天,东兴集团的会议室里飘着淡淡的咖啡香。
李静宜手里拿着厚厚一叠财务报表,向来清冷的脸上,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
她清了清嗓子,指尖下意识地敲了敲报表边缘,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董事长,各位同仁,这是‘玉兰’系列香港市场首月的完整财务数据。”
她特意加重了“香港市场”四个字,将报表翻面朝向众人,上面的数字清晰刺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