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苏黎世国际机场。
孟宴臣从VIP通道走出,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站在接机口的身影。晓晓穿着一件剪裁利落的米白色风衣,长发微卷披散,脸上带着一副遮住了小半张脸的墨镜,气质清冷出众,在人群中宛若会发光。
几乎是同一时间,晓晓也看到了他。孟宴臣穿着深灰色的羊绒大衣,身姿挺拔,经过几年商场的淬炼,他周身的气场愈发沉稳内敛,只是站在那里,就自带一股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两人隔着人流相望,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电波在噼啪作响。几年的分离,无数的越洋信息,所有压抑的思念和隐秘的情感,在这一刻汹涌而至。
晓晓摘下墨镜,脸上绽开一个灿烂得几乎晃眼的笑容,快步迎了上去。孟宴臣也几乎是下意识地张开双臂。
没有过多的言语,晓晓自然地投入他的怀抱。这是一个久别重逢的、看似克制却充满了无尽意味的拥抱。孟宴臣的手臂有力地环住她,力道之大,仿佛要将她揉进骨血里,却又在瞬间意识到什么,稍稍放松,只留下一个紧密却又不失礼节的姿态。晓晓的脸颊轻轻贴在他微凉的大衣面料上,能清晰地听到他胸腔里传来的、有些失序的心跳声。
这个拥抱短暂而深刻,包含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情感——思念、试探、确认,以及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一切尚未明朗,在彼此尚未在新的位置上完全站稳之前,他们选择将最深的情感妥善珍藏。
“路上辛苦吗?”晓晓抬起头,眼中有光,语气是熟稔的亲昵。
“还好。”孟宴臣松开她,目光在她脸上细细流连,仿佛要补回错过的时光,“你看起来很好。”
“当然。”晓晓笑得自信,自然地挽住他的手臂,“走,带你去看看我的地盘。”
接下来的几天,晓晓化身最称职的向导。她带孟宴臣参观她宏伟古老的大学,在爬满常春藤的图书馆里,她指着靠窗的位置说那是她最喜欢的地方;在绿草如茵的河边,她讲述和同学们发生的趣事。她流利地切换着多种语言与人交谈,自信地介绍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孟宴臣沉默地跟在身边,看着眼前这个仿佛会发光的女孩,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骄傲和一种更深的悸动。他的晓晓,在这里绽放出了更加夺目的光彩。
最后,晓晓带着孟宴臣回到了阿尔茜娅家族的庄园。当面对亚历山大时,孟宴臣表现得谦逊有礼,却带着不卑不亢的气度。在晓晓介绍“这是孟宴臣,来自我中国的家庭”时,他并没有主动补充“我是她哥哥”这一身份,只是微笑着欠身致意:“亚历山大先生,久仰。”
这个细微的回避,没有逃过晓晓的眼睛,她心底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亚历山大打量着眼前这个英俊沉稳的东方年轻人,目光锐利如鹰。他确实不太清楚孟家具体的人员构成,只知道是收养女儿的好心人家。此刻,看着女儿与这个年轻人之间那种无形流转的默契,以及孟宴臣看他女儿时,那即便努力掩饰也依旧会泄露一丝痕迹的专注目光,亚历山大心中立刻拉响了警报——这绝不是看妹妹的眼神!
这是头想要拱他家精心养护的小白菜的猪!
于是,在晚餐及随后的交谈中,亚历山大带着十足的“岳父看女婿”的挑剔眼光,开始了对孟宴臣的考察。从全球经济形势到古典音乐鉴赏,从马术到红酒,问题刁钻而广泛。
然而,孟宴臣的表现远超他的预期。这个年轻人不仅对商业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学识修养也极为渊博,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沉稳和老练,甚至超越了他的年龄。亚历山大自然能看出,这绝非池中之物。挑剔的目光中,渐渐也掺入了一丝欣赏。但他依旧没有放松警惕——优秀归优秀,想追他女儿,还得慢慢观察!
阿尔茜娅家族为正式介绍伊莎贝拉小姐举办的舞会,堪称本季度欧洲上流社会最受瞩目的盛事。古老的庄园灯火辉煌,然而,当晓晓挽着父亲亚历山大的手臂出现在旋转楼梯顶端时,满堂的璀璨似乎都瞬间黯淡,沦为她的背景。
她穿着一件深海蓝的丝绒晚礼服,款式极致简约,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却因面料本身的厚重质感与暗哑光泽,显得无比高贵。礼服采用单肩设计,露出一侧纤巧玲珑的锁骨与圆润肩头,另一侧则自然垂坠,形成不对称的美感。这种深邃的蓝,愈发衬得她肌肤胜雪,那种白,是带着冷调的瓷白,与她清冷的气质浑然天成。
她的五官精致得如同古画中走出的精灵,略带混血感的立体轮廓——眉骨清晰,鼻梁挺拔秀气,唇形饱满却线条分明——组合在一起,却奇异地透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疏离感。她没有佩戴任何项链,唯有耳垂上一颗泪滴形的海蓝宝耳坠,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摇曳,那抹幽蓝的光芒,恰好与她那双沉静如秋湖的眼眸相呼应。她的长发被一丝不苟地挽成一个低髻,几缕碎发随意垂落在颊边,更添几分随性又清冽的气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