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瓮城的设计,是江浩保密计划的核心。
晒盐法的技术壁垒主要在于“制卤结晶”,即控制海水浓度,使其在适当条件下析出盐晶体和“去除杂质”,将含有镁、钾等化合物的苦卤分离,并对粗盐进行提纯,得到能安全食用的细盐这两个关键步骤。
这两个步骤在瓮城进行!
江浩打算先通过技术垄断获取暴利,之后凭借规模优势降低成本进行价格垄断,最终在天下一统后,顺势将盐铁收回国营,实现政策垄断。
因此,核心技术只需要保密十年左右即可。
其他诸侯即使想偷学,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这两大技术难关,尤其是缺乏现代化学知识的情况下。
瓮城就是为了确保这两步,特别是提纯工艺,绝不外泄。
“很好,带我去看看盐田的建设情况。昭姬,你也一起来吧,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江浩温柔的说道。
蔡琰温婉地点了点头:
“琰于制盐一道一窍不通,唯愿能略尽绵力,帮忙记录整理文书也好。”
代严立刻在前引路,带领众人前往东区沿海的盐田。
走出城池东门,眼前豁然开朗。
沿着海岸线近两公里的范围内,一片片整齐划一的池子映入眼帘。
这便是初步建成的三十个盐田,每个宽约十丈,池埂高约三尺,外围用泥土夯实,并打入竹桩加固,形成围堰,防止海水满溢。
这些盐田利用潮汐,涨潮时引入海水,退潮时关闭闸门,将海水蓄在池中,通过日晒风吹,不断蒸发水分,增加海水浓度。
每五个这样的蒸发池后方,都配套挖掘了一个更深一些的结晶池,用打通关节的空心竹子作为管道,将经过初步浓缩的海水引入其中,等待盐分析出。
江浩仔细察看着盐田的情况,发现一些池中已经蓄有海水,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他蹲下身,用手指蘸了点海水尝了尝,眉头微蹙,浓度还远远不够。
“代校尉,这些盐田是半月前开始蓄水的吧?看来后面我们还可以沿着海岸线再开辟百余个盐田。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判断海水浓缩到了最适合引入结晶池的浓度,对吧?”
江浩站起身问道。
代严连忙点头,他虽然有些煮盐经验,但对完全依赖日晒的“晒盐法”确实一窍不通,一切都是严格按照江浩留下的图纸和指示执行。
“正是,江郡丞。全靠日晒,这火候……这浓度,实在难以把握。”
“无妨,科学试验,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江浩胸有成竹地说,
“我记得曾在一份散佚的古籍中看到过一种方法,或许可以用莲子和鸡蛋来测试卤水的浓度。”
他转向代严和跟随着的七八名盐城管理人员,其中三位是江浩特意安排来协助文书和记录工作的读书人,详细解释道:
“这样,代校尉,你立刻安排人手,用数十个陶罐,分别装入不同盐田里正在浓缩的海水。然后架起小锅,慢慢加热熬煮……”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注意观察,当加热到罐壁或液面开始出现白色晶体时,就停止加热,让卤水冷却到常温。
然后,分别向这些冷却后的卤水里投入生的鸡蛋、煮熟的鸡蛋,以及莲子。仔细观察它们在不同浓度卤水中的沉浮情况!
比如,莲子可能在浓度低的卤水里沉底,浓度适中时悬浮,浓度很高时漂浮;鸡蛋的浮沉情况也会不同。
你们要详细记录每一个陶罐对应的盐田编号、加热时间、以及投入物件的沉浮状态!不断试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
如此反复试验三五日,对比不同盐田的数据,我们大概率就能找到那个最适合引入结晶池的‘临界点’!……”
代严文化不高,但听得极其认真,努力理解着每一个步骤。
他频频点头,同时用眼神示意身旁那位负责记录的读书人务必详细记下江郡丞的每一句话。
那读书人运笔如飞,不敢有丝毫遗漏。
虽然这些人不完全能听懂所谓浓度,但也能明白大概的步骤,就是投放鸡蛋莲子,观察沉浮。
实际上这里面涉及的知识很多,例如冷却后食盐溶解度问题,食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幅度不大,因此可以加热至析出盐分来确定常温浓缩海水的析盐浓度。
至于浓度,无法测量也解释不清楚,只能用莲子或者鸡蛋的沉浮情况来判断,反正结果能搞出盐就行了。
江浩环顾了一下四周略显原始的环境,最后强调道:
“还有,代校尉,你要记住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现在人手紧张,但若有闲暇,必须安排一部分人,优先修整从盐城通往内地、以及连接各个功能区的道路,开挖和完善引水的沟渠。
无论是未来运输制盐所需的物资工具,还是将产出的大量海盐运出去,道路不通,沟渠不畅,一切都将事倍功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