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赵云、许褚、郭嘉等人也纷纷上前。
赵云抱拳,言辞恳切:“关将军,保重!”
许褚则嗡声嗡气地说:“关将军,俺许褚等你回来喝酒!”
郭嘉轻轻咳嗽两声:
“关将军威名远扬,坐镇高苑,足可令宵小丧胆。只是,还需留意周边动向,尤其是济南郡方向。”
根据方略,明年春耕前就要拿下济南全郡。
关羽一一回应,或点头,或简短应答。
最终,他不再犹豫,深吸一口气,猛地转身,利落地翻身上马。
那匹神骏的赤骊马似乎感受到主人的心绪,昂首嘶鸣一声,前蹄微扬。
关羽端坐马背,最后回头,对着刘备及众人再次重重一拱手。
“驾!”
一声低喝,关羽调转马头,赤骊马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撒开四蹄,向着西方高苑的方向疾驰而去。
一队精锐的亲兵紧随其后,只留下滚滚烟尘,在夕阳的余晖中缓缓飘散。
关羽离开后的第二天,江浩也向刘备等人辞行。
他的理由很直接,出去“务工”!
没错,就是务工!
唉,本来能够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要凭空变出粮草那是睁眼说瞎话。
看似平稳的乐安郡,实则潜藏着巨大的财政压力。
前两天稍得清闲,江浩更新了一下粮草数据:(87.7 - 0.5X) 万石。
这意味着,即使算上糜竺千方百计筹措来的十几万石,以及程昱剿匪缴获的三十万石,乐安郡的粮草储备依然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就这还没算上其他物资消耗。
“玄德公,至少要再筹集一百二十万石粮草,我们才能在年底有机会,鲸吞青州北部,将整个青州纳入囊中,以此为真正的根基之地。”
江浩曾私下里对刘备如此分析道。
乱世之中,粮草就是命脉,就是扩张的底气。
因此,江浩必须出去“打工”了。
能快速带来巨额财富的路子,除了已经稳步推进的造纸术、玻璃之外,江浩能想到的也只有食盐了,这也是为什么他选择临海的乐安作为基本盘。
纸张虽好,但在这个时代并非生活刚需,它的市场需要培育和开拓,即便顺利,一年能带来几千万钱的收入就已经是极限。
而盐,才是真正的硬通货,是全天下的刚需!
在这个年代,食盐本身就是财富,是可以直接作为货币使用的战略物资。
其实古代早有海盐,《世本》记载:“黄帝时,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
春秋战国时齐国能称霸诸侯,其强大的商业实力是重要支撑,而这“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煮海为盐”。
但齐国用的是效率低下的“煮水法”,需要消耗大量燃料,产量有限。
如今汉朝主要依赖井盐和池盐。
若非蜀中盛产井盐,诸葛亮的才华再高,恐怕也只能困守蜀地,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其六次北伐。
真正的海盐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要等到明清时期晒盐法技术链条完整成熟后,才催生了富甲天下的盐商。
江浩深知,晒盐法并非像某些可笑穿越者想象的那般一蹴而就。
大手一挥,白花花的食盐就堆积如山?
那是痴人说梦。
单纯依靠日晒得到的海盐(粗盐)含有大量杂质和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会中毒甚至致命。
这其中的技术环节,尤其是制卤结晶和去除杂质,至关重要。
此事关系重大,关乎未来大业的经济命脉,他只能亲自出马。
为此,他已提前一月命心腹军士在东海之滨选择合适地点,修筑了一座简易但功能齐全的城池,命名为“盐城”,并调派了五百名可靠工匠和一千军士在此驻守待命。
这点人手看似寒酸,但任何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江浩的计划是先搞出小规模的试验盐田,成功摸索出稳定、安全的产盐流程后,再集中人力物力,大规模铺开。
“昭姬,此次奔波,路途劳顿,但我想带你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大海。”
江浩安排高顺将行李、书籍、图纸以及一些实验器具装车后,对身旁静立等待的蔡琰说道。
他邀请蔡琰同行,一是想借此机会增进感情,让她领略海阔天空的壮美,开阔心胸;
二来蔡琰博闻强记,学识渊博,在某些方面或许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论及对这个时代典籍的熟悉和思维的缜密,江浩自认不如这位才女。
蔡琰闻言,眼中闪过一抹亮光,她欣然点头:
“嗯。典籍《庄子·秋水》中曾有记载:‘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文字虽妙,终究难以想象大海究竟是何等浩瀚模样?能亲眼看一看,是琰的荣幸。”
她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江浩看着眼前明眸善睐的佳人,一边细心扶她登上马车,一边回答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