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原本安静的书院就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奔跑的脚步声。
江浩信步走到书院后的湖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心中感慨万千。
这些孩子,就是未来的希望,是改革的主力军,是刘备的嫡系人才库。
他现在做的,不过是在贫瘠的土地上播下种子,假以时日,必能长成参天大树。
高顺肃立在一旁,听着江浩与李华的对话,那张常年如磐石般冷峻的脸上,竟不自觉地浮现出一抹真挚的微笑。
这些日子,他常趁着巡防之便来书院看看,每次见到工匠们为孩子们搭建校舍的忙碌景象,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意。
作为一个在沙场上见惯了生死的老兵,能亲眼见到这些战火中幸存的孩子有了安身立命、读书明理之所,他觉得此生已无遗憾。
“伯平,别光顾着笑,”
江浩转头看向难得露出笑容的高顺,“你也有任务。每月抽时间来书院上几堂课,就当是学校的外聘老师。”
“好的。”
高顺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应下,这正合他的心意。
他已经在心中盘算着,可以将自己多年领兵作战的经验整理成简易的兵法课程,或是教导孩子们强身健体的基础武艺。
事实上,不只是高顺,刘备麾下所有将领文臣,都被江浩纳入了这个特殊的“外聘教师”计划。
按照江浩的规定,在公元190年这一整年里,每位官员都必须完成至少八节课的教学任务,平均下来每月只需来讲一堂课。
至于授课内容,江浩并未做硬性要求。
将可以讲授兵法战阵,文臣可以分享治国理政的心得,即便是最普通的识字课,也能为这些孩子开启知识的大门。
整个书院的师资配置经过江浩的精心规划,目前共有专职教师十八人,都是从洛阳流亡而来的学子中选拔出来的。
这些人在江浩的考察中虽非最顶尖的人才,但胜在品性端正、学识扎实。
而那些特别优秀的学子,早已被外放至各县担任基层官吏去了。
师生比例维持在一比六十左右,在这个时代已属难得。
管理人员,刘备暂任乐安书院院长一职,江浩任常务副院长,李华任教导处主任,后期再做调整。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江浩表现得相当谨慎。
他仅仅删减了过于繁琐的“礼”、“乐”等课程,对经典做了适当精简,并未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曾经他也考虑过推行简体字和白话文,但深知在当下条件尚不成熟。
至于现代学校里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他更是暂时按下了这个念头。
这些知识体系太过超前,需要相应的社会发展和工业基础作为支撑,强行推广只会适得其反。
“科学的种子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
江浩暗自嘀咕。
他计划着,待天下安定之后,再从全国遴选天赋异禀的少年,集中传授这些先进知识理论。
总会有几个天才因此而开拓出新的天地。
科学革命之旅,江浩能推动和播种,但靠他普及,走完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六百年全人类的历程,逗谁呢?
每个理论知识的出现,都是多行业积累提升的成果,所谓发明人只是,只是积累溢出来的那滴幸运水珠罢了。
“纸张的研制应该快有成果了。”
江浩思忖着。
根据工匠们的最新汇报,第一批纸张预计在五月初就能试制成功,这将是推动教育普及的重要一步,也是生财致富的一条路子。
将书院的事务安排妥当后,江浩又仔细督导了新生入住的全过程,确认一切井然有序,这才放心离开。
回到乐安城内,江浩先向刘备详细汇报了书院的建设情况,随后便信步往蔡琰的住处走去。
踏入蔡琰精心打点的小院,江浩一眼就注意到他历次赠送的礼物都被妥善地陈列在屋内最显眼的位置。
他每次外出,都不忘给蔡琰带礼物回来。
从利县带来的漆器被擦拭得光可鉴人,平原县的草蚂蚱依然保持着鲜亮的色泽,甲下邑的鳄皮包包更是被细心地上油保养。
这些细节让江浩心头泛起阵阵暖意。
“惟清,你来了。”
蔡琰闻声从内室走出,见到风尘仆仆的江浩,眼中顿时漾开欣喜的涟漪,
“快坐下歇歇。”
她轻移莲步,为江浩斟上一杯蜂蜜水:
“这是你上次送来的蜂蜜,味道很是甜美。琰今日也算是借花献佛了。”
蔡琰白皙修长的手指捧着陶杯,小心翼翼地递到江浩面前。
江浩接过时,指尖不经意地触碰到她的手指。
这一次,蔡琰只是微微红了脸颊,并未像从前那般慌忙缩手。
“经过昭姬亲手调制的蜂蜜水,果然格外清甜。”
江浩轻抿一口,由衷赞叹。
他忽然想起现代听过的一个趣谈:经美人手剥的柑橘,即便酸涩也会变得甘甜。
此刻他深有同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