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志才神色一肃:“若果如此,则刘备真乃天命之主。然以目前观之,其可能性百中无一。
青州历经战乱,民生凋敝,三年平定,六年大治已是旷古绝今。主公和袁绍等诸侯,岂容刘备安稳五六年?
退一万步说,即便刘备短时间内平定青州,那主公便联袁抗刘,夹击刘备。”
虽然戏志才不愿意相信,但还是给出了可行方案,要是刘备真的强到这种地步,那曹操只能联合袁绍,合两家之力对抗刘备。
曹操眼睛一亮,展颜笑道:“昔日文王有姜太公,今吾有志才,无忧矣!”
联刘抗袁,联袁抗刘,都取决于时局变化,因势而变,真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夜深人静,曹操独坐帐中,回想日间对话,心潮澎湃。
戏志才之策,可谓深谋远虑,既顾当前,亦虑长远。
更难得的是其谋皆阳谋,即便敌人识破,亦无对策。
“刘备啊刘备,你若安于青州,则困死于饥民之口;你若扩张,则四面受敌。不如安分守己,他日或可保全身家。”
想到这里,曹操忽觉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自讨董以来,他常夜不能寐,思虑刘备久矣。
经戏志才剖析,方知天下大势并非无懈可击。
次日清晨,春雨淅沥,滋润着刚播种的田野。
曹操即召夏侯惇、曹仁等将领,按戏志才之策,部署向西发展之事宜,同时又修书一封与袁绍,言辞恭谨,愿结为盟友,唯本初马首是瞻。
谋士一言,可定天下大势。
曹营这场“田野对”,虽未尽如人意,却实实奠定了曹营格局,影响深远至极……
四月初十,乐安郡在经过前期的繁忙与磨合后,各项事务渐入正轨。
这一日,江浩独坐衙斋,手执茶盏,茶烟袅袅,神情闲适。
窗外柳色新绿,鸟鸣间关,仿佛世外桃源。
然而仅在昨日,郡府之内却是一场关乎民生的扎实讨论。
首届屯田反馈大会上,除镇守利县的太史慈、程昱因军备未至,张飞、赵云等文武要员皆风尘仆仆而来。
诸将齐聚一堂,共同反馈屯田遇到的疑惑和问题。
细枝末节暂且不表,其中最值得深思的共性难题有三。
第一个问题就让刘备、江浩有些哭笑不得,乐安本地的百姓领取粮种农具时,竟皆战战兢兢,疑窦丛生。
每日皆有老农拄杖至官衙前,反复诘问:“当真不要钱粮?莫非秋后要加倍征收?”
此情此景,恰如孔子所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连年战乱已使汉室官府的威信荡然无存,在百姓眼中,官府施恩好比夏日飞霜,终究不是吉兆。
更令人唏嘘的是,竟有数人宁可夜渡黄河,投奔乐陵为寇。
在他们看来,打家劫舍虽担风险,终究是“凭本事吃饭”,胜过忐忑不安地接受来历不明的恩惠。
刘备闻此,不禁扼腕长叹:“民心若此,汉室何其衰也!”
说句人话就是,百姓这样想,证明这个大汉烂透了。
枣祛亦摇头慨叹:“此非屯田技术之难,实为民心向背之困。《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今本既动摇,诸事皆艰。”
他真的无可奈何,解决不了,这已经不是屯田层面,而是百姓对官府政府彻底丧失信心的结果。
基层,最难做的就是群众的思想工作。
赵云也开口说道:“此非个例。乐安原住之民,历经黄巾之乱、诸侯割据,早已对官府失了信任。
他们亲眼见过官府以赈灾为名,将百姓诱杀充功;亲历过税吏如狼似虎,将百姓最后一口粮食夺走。用老百姓的俗话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
照夜玉狮子一日能行千里,赵云每天都忙忙碌碌各处跑,大半灾民都清楚有个白马赵子龙,和善无比,找他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万幸的是,来自洛阳的八万难民已是刘备的狂热追随者。
他们在洛阳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亲眼见证刘备如何派人施粥赈灾,又如何组织他们千里迁徙。
对他们而言,最坏的境遇也不过是重回洛阳时的饥寒交迫,因而对屯田政策毫无疑虑。
面对如此困局,江浩给出了解决方案,以“欠条”代“恩赐”。
具体而言,以五人为一组,颁发竹简或木牍为凭。
每领五日口粮,便在名下刻一字,象征欠官仓0.1石粮食,或需以三个工时抵偿,每个工时即为农闲时参与官办工程一日。
现在江浩的造纸原材料,还在水里泡着,还没搞完,只能用竹简木板替代一下,能做标记就行了。
0.1石粮与三日劳作之间,绝大多数人必择后者。
如此既消解了百姓“无功受禄”的不安,又为日后水利、筑城等工程储备了劳力。
正如《管子·牧民》所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让百姓通过劳动换取温饱,远胜于无偿施舍所带来的猜疑。
且劳作之期并非当下,而待春耕过后农闲之时,约在四月末和十一、二月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