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的云顶公馆,书房的灯还亮着。沈知意轻手轻脚地推开房门,看到陆寒舟趴在书桌上,电脑屏幕还停留在 “智慧城市民生综合体” 的项目图纸上,手边的咖啡已经凉透,眉头皱得能夹碎纸。
她走过去,刚想把毯子盖在他身上,陆寒舟突然惊醒,眼里满是红血丝,看到是她,才慢慢放松下来,声音沙哑得像砂纸磨过:“还没睡?”
“你不也没睡。” 沈知意把凉咖啡端走,换了杯温牛奶放在他手边,目光落在屏幕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数据上,“项目还没解决?”
陆寒舟苦笑了一下,靠在椅背上,捏了捏眉心:“陆振邦在基础数据里埋了个坑,设备兼容的接口参数全是错的,技术团队查了三天,还是没找到适配方案。明天就要给董事会交进度报告,要是再拿不出办法,他们肯定又要借机逼我放权。”
沈知意的心揪了一下。她这几天都能感觉到陆寒舟的压力 —— 他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饭吃得越来越少,有时候夜里还会突然惊醒,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帮忙,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毕竟 “智慧城市” 是她完全陌生的领域,她能做的,只有每天留一盏灯,温一杯牛奶,等他回家。
“我能看看吗?” 沈知意指了指电脑屏幕,语气带着几分不确定,“虽然我不懂智慧城市,但或许…… 能从别的角度帮你想想。”
陆寒舟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把电脑往她那边推了推:“你看吧,反正技术团队也没头绪。这个项目主要是建一个综合民生区,有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托管站、社区办公区,还有便民服务点,核心是‘多场景空间适配’,让不同人群在同一个空间里都能方便使用,结果现在连设备怎么兼容都搞不定。”
沈知意盯着屏幕上的空间布局图,手指轻轻在桌面上点着。老年活动中心的跑步机、儿童托管站的益智设备、社区办公区的打印机,这些设备的接口参数标注得乱七八糟,显然是被人动了手脚。但她没先看参数,而是盯着每个区域的使用人群标注 ——“老年区:60 岁以上,行动不便者占比 35%”“儿童区:3-6 岁,需成人陪同”“办公区:25-45 岁,高频使用电脑”。
这些标注像一颗小石子,在她心里溅起了涟漪。她突然想起上个月,栖意刚完成一个社区亲子空间的设计,当时为了让 3-6 岁的孩子和家长都能舒适使用,她特意调整了桌椅的高度 —— 孩子用的桌子高 50 厘米,家长陪同的椅子高 75 厘米,还在桌子边缘加了防撞条,在家长视线能覆盖的地方装了充电接口。
“等一下。” 沈知意突然开口,拿起笔在纸上快速画起来,“你们是不是只盯着设备的参数,没考虑过使用这些设备的人?”
陆寒舟凑过来,看着她画的草图 —— 纸上画着老年活动区的跑步机,旁边标注着 “扶手高度 90 厘米(适配 60 岁以上老人平均身高)”“紧急停止按钮突出 1 厘米,带夜光(方便视力不佳者触摸)”;儿童区的益智桌旁,标注着 “桌角弧度 5 厘米(防碰撞)”“设备接口隐藏在桌下 10 厘米处(防孩子误触)”。
“你是说…… 从人的使用习惯入手,调整设备的安装和适配?” 陆寒舟的眼睛瞬间亮了,他之前一直让技术团队盯着参数漏洞,却忘了这个项目的核心是 “民生”,最终是给人用的。
“对。” 沈知意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语速也快了起来,“你看,老年区的设备,重点在‘安全’和‘便捷’—— 比如血压仪,屏幕字体要大,操作步骤要少,接口位置要在老人抬手就能碰到的高度,不用弯腰;儿童区的设备,重点在‘防护’和‘引导’—— 接口要隐藏,避免孩子误触,操作按钮要带卡通标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办公区的设备,重点在‘高效’和‘兼容’—— 打印机、扫描仪的接口要统一,放在方便多人取用的位置,还得留出手写签字的台面空间。”
她顿了顿,指着屏幕上的设备兼容漏洞:“陆振邦改的是参数,但如果我们根据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调整设备的安装位置和操作逻辑,反而能绕开参数漏洞。比如老年区的血压仪,原本的接口参数是错的,但如果我们把它和紧急呼叫系统联动,用无线传输代替有线接口,既解决了参数问题,又方便老人使用,一举两得!”
陆寒舟看着她眼里闪烁的光,听着她条理清晰的分析,心脏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又暖又亮。他从未想过,自己困在死胡同里的难题,竟然能被沈知意从 “家居设计人体工学” 的角度找到突破口 —— 她不懂复杂的技术参数,却懂 “人”,懂每个使用场景里最核心的需求,而这恰恰是 “智慧城市” 最该回归的本质。
“知意,你……” 陆寒舟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他想过很多人可能帮他,却从未想过会是沈知意,用她最擅长的领域,给了他最关键的答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