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站位和视野的提升,让凌云越发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铁的事实:林业站的工作千头万绪,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绝非凭一人之力、一时之勇所能胜任。尤其是春暖花开,造林黄金季节来临,各项任务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又像是约好了一样同时挤到眼前:各类报表需要汇总上报,春季造林检查需要全面铺开,去年项目的验收需要抓紧进行,各级会议需要准备材料并参加,还有突如其来的临时任务……工作量大,时间紧迫,要求又高。
凌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工作量本身,更来自于如何确保这些工作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而这,绝非他一个人加班加点就能解决的。他迫切需要调动起全站每一位同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五个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1 1>2”的合力。这门“凝心聚力”的学问,成了摆在他面前,比任何技术难题都更为紧迫和深刻的必修课。
站里包括他在内,一共五个人,特点鲜明:站长李建明是定海神针,主要负责把握大方向、协调关键资源、应对重要场面,具体的日常业务管理则更多地放手给凌云锻炼;两位老科员张工和李工,都是“老林业”,技术功底极为扎实,基层经验异常丰富,对县里的山林情况和人情世故了如指掌,是站里的技术权威和宝贵财富,但他们性格偏于保守求稳,对新事物、新方法不太敏感,有时甚至有些抵触;年轻干部小刘,是去年刚考录进来的大学生,有干劲、有热情、懂电脑,接受新事物快,但缺乏实践经验,考虑问题有时不够周全,显得毛毛躁躁,需要不断打磨。
工作的初期,凌云不自觉地延续了过去的“业务骨干”思维模式。遇到繁重或者紧急的任务,他第一反应常常是自己埋头苦干,或者简单地根据每个人的空余情况直接分配任务,“小刘,这个报表今天下班前做好给我”、“张工,这个验收报告您看看签个字”。但他很快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自己累得筋疲力尽,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而团队的整体效能却并未最大化。两位老同志有时会对他的安排提出基于经验的不同技术见解,若沟通稍有不畅,容易产生微妙的误解和隔阂;小刘则可能因为对任务理解不透彻或缺乏指导而做无用功,需要返工,反而耽误了时间。
一次,为了筹备一个全县范围的林业技术推广现场会,会议级别较高,分管县领导可能出席,几个兄弟县市也会派员观摩。时间紧、任务重,方案制定、点位落实、材料准备、会务安排、上下联络……千头万绪。凌云下意识地又开启了“单打独斗”和“大包大揽”模式,仿佛回到了在办公室熬夜写材料的时期。他几乎包揽了大部分工作:方案自己熬夜写,点位自己跑去踩,汇报PPT自己动手做,电话自己一个个打……连续几天加班到深夜,泡面成了主食,眼圈熬得乌黑,压力巨大,整个人像一根绷紧的弦。
李建明站长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状态。“凌云,怎么回事?又是泡面?这样下去身体怎么扛得住?”李建明皱着眉头,指着那桶泡面,“现场会准备得怎么样了?我看你这几天状态不太对。”
“还有点细节没搞定,李站,没关系,我再加会儿班,肯定能弄完。”凌云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强打精神说道。
“细节?哪些细节?为什么我看都是你在弄?”李建明一连几问,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小刘呢?张工李工呢?他们都没事干吗?凌云啊,”他语重心长地叹了口气,指了指自己对面的椅子,“你现在是副站长,是站领导的助手,不是突击队长,更不是救火队员!你的核心职责不是自己亲手干完所有的活——事实上你也干不完!你的职责,是要带领大家一齐干,甚至是要想办法让大家比你更会干、更愿干!你要懂得如何科学地分解任务,如何合理地分配工作,如何有效地激发每个人的长处和潜能。你想想,要是哪天你病倒了,或者出差了,这一摊子工作是不是就彻底停摆了?一个真正有战斗力的团队,不应该依赖于任何单个人!”
这番话,如同当头棒喝,让凌云猛地惊醒,冷汗瞬间就下来了。他回想起自己刚来林业局时,陈勇、孙军等前辈是如何耐心地指导他、信任他、给他机会,那种被信任、被帮助、被包容的感觉所带来的成长动力是何其巨大。如今,角色转换,自己成了团队的负责人之一,却不知不觉陷入了事必躬亲的误区,忘了最重要的事——信任伙伴、依靠团队、凝聚人心!
“站长,我……我知道错了。”凌云的脸有些发烫,语气无比诚恳,“我光想着快点把事做完,怕麻烦别人,也怕他们做不好,就自己揽过来了……没想过怎么带动大家。”
“不是错,是工作方法需要转变,是角色认知需要深化。”李建明的脸色缓和下来,露出了一丝笑意,“认识到就好。明天一早,我们开个站务会,你把现场会的整体要求和当前进度跟大家说说,然后把任务分解下去,让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让大家一起扛。你要学会‘派活’的艺术,更要学会‘加油鼓劲’的艺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