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核结果公布后,武馆门口分作两处忙碌景象。
没考上的孩子们虽眼眶红红的,却在家长的牵引下排起整齐的队伍,来到林邑川坐的那排长桌前。
教书先生王先生已将考核名册按村镇分好类,林母则把一锭锭银子用红纸包成半两一份,码在竹篮里整整齐齐。
“王家屯王小丫。” 王先生念到名字,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怯生生走上前。
王先生在名册上打勾标注 “已领补偿”,林母笑着递过红纸包:“好孩子拿着,这是车马费和伙食费。。”
小姑娘接过银子,捏着母亲的衣角小声说:“谢谢林夫人。”
有位挑着担子来的老汉接过银子,掂量着沉甸甸的分量感叹:“都说林家实在,果然不假!我家小子没考上,还能领这半两银子,够来回盘缠还有余呢。”
周围家长纷纷附和,原本落选的失落渐渐被暖意取代。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攥着银子说:“爹,我回去天天练跑步!”
林母听见了,笑着塞给他块麦糖:“有这志气就好,功夫不负有心人。”
不到一个时辰,所有落选孩童都领完补偿。
家长们千恩万谢地带着孩子离开,一路走一路夸:“林家武馆就是不一样,没考上都给银子”
“看这做事章法,将来肯定能成大气候”。
王先生收起名册笑道:“这半两银子花得值,既安了人心,又传了名声,比请人吆喝强多了。”
另一边,考上的五十个孩子围着林父站成一圈,眼睛亮晶晶地望着这位精神矍铄的院长。
林父清了清嗓子,手里转着竹制教鞭说:“进了林家武院,先学规矩再学功夫。一要尊敬师长,二要友爱同窗,三要刻苦练功,四要用心读书,都记牢了?”
孩子们齐声应 “记牢了”,声音脆生生的格外响亮。
“大家听好入学须知,” 林父扳着手指细数,“外衣由武院统一发青色劲装,胸口绣着馆徽,每人夏季两套、冬季两套;被褥铺盖、洗漱用具这些都不用带,武院全包;你们只需带自己的贴身内衣,还有常穿的布鞋就行。” 他特意加重语气,“尤其乡下孩子别带太多行李,武院宿舍宽敞,但东西多了反而乱。”
一位背着包袱的农妇连忙问:“林馆主,孩子身子弱,能带些自家晒的草药吗?”
林父点头:“草药可以带,交给伙食师傅登记,会按《淬体药膳全录》搭配着用。其他杂物就不用带了,武院啥都备齐了。”
说完规矩,林父领着众人参观武馆。
宿舍区十二间小屋窗明几净,每间都摆着新做的木床,床垫铺着两层棉絮,床头小柜上放着艾草枕。“五人一间宿舍,晚上要安安静静练功看书。” 林父推开窗户,阳光照得满室亮堂,“每月初一十五,家长们可以来探望。”
食堂里两位师傅正调试新蒸笼,见众人进来连忙掀开盖子,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散发着麦香。
张师傅笑着说:“往后早饭有馒头稀饭,午饭晚饭两菜一汤,按孩子们的炼体阶段配药膳,炼皮阶段多吃瘦肉,炼骨阶段加些排骨汤。”
一位母亲探头看了看灶台,见擦得锃亮的铁锅反着光,满意地拍了拍胸口。
练功场更是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二十张青石桌整齐排列,场边立着十根打磨光滑的木桩,兵器架上虽还空着,却已预留好刀枪剑戟的位置。林父踩着平整的青石砖说:“这里地面铺了三层细沙垫层,练功摔倒也不怕伤着。那边角落是读书区,文武都要抓,不能偏废。”
孩子们忍不住在空地上蹦跳着,想象着将来在此练功的场景。
参观完毕,家长们跟着林邑川到登记处办理入学。
林邑川面前摆着考核时的记录册,每个孩子的体质特点、反应速度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取出收据本,提笔写道:“李家村李铁柱,年八岁,学费七两白银,扣除半两车马费,实缴六两半。”
写完盖上武馆印章,连同收讫的银子一起交给旁边的小工登记入账。
“这是一年的学费?” 有家长确认道。
林邑川点头解释:“七两是全年学费,考虑到大家来回路途辛苦,退半两车马费,实收六两半。包含食宿、衣物、书本和练功耗材,中间不再另收费。” 他指着册子上的批注,“您家孩子手腕柔韧性好,适合练《青藤柔身术》,我都记着呢。”
一位母亲犹犹豫豫掏出布包:“林公子,我家丫头体质弱,这学费能不能分季度缴?”
林邑川想了想说:“可以先缴一半,剩下的三个月内补齐,登记册上注明就行。但要保证孩子按时来上课,不能耽误功课。”
他在册子上特意标注 “体质较弱,重点关注药膳调理”,又给伙食师傅写了张便条,让多留意这孩子的饮食。
夕阳把武馆的影子拉得很长,最后一位家长办完手续离开时,天边已染上晚霞。
林邑川收起厚厚的登记册,上面整整齐齐记录着五十个孩子的信息:姓名、年龄、住址、体质特点、缴费情况,甚至还有每个孩子的小愿望 ——“想学刀法”“想练轻功”“想保护爹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