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坊的轰鸣与军民医院的静谧,如同苏俊朗在洛阳城中播下的两颗截然不同的种子,一颗野蛮生长,试图以钢铁与火焰的力量撕裂旧世界;一颗则在血污与绝望中艰难萌发,竭力守护着生命最微弱的火光。
然而,苏俊朗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眼前的武力与救治上。
他深知,无论是武器的革新还是医术的进步,其根源皆在于“人”,在于知识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
在这朝不保夕的乱世,想要真正扎根,乃至影响未来,必须建立一套能够持续输出基础人才的教育体系。
这个念头,在他目睹了军工坊工匠们对着复杂图纸一筹莫展、医院医护人员对细菌病毒毫无概念、乃至刘宗敏等将领对基本数学和地理一无所知却要指挥千军万马时,变得愈发强烈。
技术的跨越可以依靠他这“穿越者”的指点,但若没有理解其底层逻辑、能够举一反三的本土人才,一切终将是空中楼阁。
“必须办学!
必须扫盲!
必须传授最基础、最实用的新知!”
这个想法在苏俊朗心中酝酿成熟。
他再次找到了刘宗敏,这次的理由更加“务虚”,却也更加长远。
“刘将军,”苏俊朗选择了一个对方最能理解的角度切入,
“如今我军规模日盛,后勤粮秣、军械制造、舆图勘测、乃至记录军功,皆需大量能写会算之人。
然军中弟兄,十之**目不识丁,诸多事宜皆依赖少数文书,效率低下,且易生纰漏。
长远来看,此乃巨大隐患。”
刘宗敏正为军需账目搞得头大,闻言深有同感,骂道:
“他娘的!
可不是!
老子手下能打的弟兄一抓一大把,能把这账给老子算明白的,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
尽是些糊涂账!”
苏俊朗趁热打铁:
“故此,属下恳请将军支持,开办一座‘讲武学堂’!
名义上教导军中弟兄及子弟识字算数,熟悉军伍条例,实则暗中培养能堪大用之技术、管理人才。
此举,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待这些学子成材,分派至各营、各坊,将军日后调度指挥,岂不如臂使指?”
“讲武学堂?”
刘宗敏摸着下巴,觉得这名字挺威风,又听说能解决他头疼的算账和文书问题,还能培养“自己人”,便大手一挥,
“成!
这事我看行!
你小子脑子活,就去办!
要地方要人,去找老吴支应!
只要别耽误了造铳造箭,随你折腾!”
有了刘宗敏的首肯(尽管他并未完全理解苏俊朗的深层意图),事情便好办了许多。
苏俊朗没有选择喧闹的王府中心,而是在相对僻静的西苑,靠近“军民医院”的一处独立院落,挂上了“洛阳闯军讲武堂”的牌子。
这个名字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足以规避许多不必要的非议。
招生告示贴出,条件颇为诱人:不限出身,凡军中年轻机灵、略有潜质者(年龄约在15-20岁),或城中贫寒子弟、工匠后人,皆可报名,一经录取,管吃管住,另有微薄津贴。
告示一出,应者云集。
对于许多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家子弟和地位不高的工匠后代而言,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难得机会;对于军中一些有上进心的年轻士兵,这也是一条不错的晋升途径。
很快,第一批约五十名学员被筛选出来。
他们穿着五花八门的旧衣裳,脸上带着好奇、忐忑与一丝渴望,走进了这座临时学堂。
教室由一座宽敞的佛堂改造而成,拆除了佛像,摆上了简陋的木桌和长凳,前方一块用锅底灰涂黑的木板权当黑板,旁边还堆放着苏俊朗“变”出来的各种“教具”。
开学第一课,苏俊朗亲自上阵。
他没有讲四书五经,也没有教忠君爱国,而是直截了当地摊开了一本他连夜编写的、用粗糙纸张装订成的《识字算数启蒙》。
“今日起,尔等在此,非为学做八股文章,而是学以致用之术,以助闯王,以安自身。”
苏俊朗开门见山,
“第一要务,识字!”
然而,他教授的“字”,却让所有学员,乃至窗外偷偷张望的一些老兵痞子,都目瞪口呆。
他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端正的楷书“刘”字,笔画繁多。
“此字,读‘liú’,如刘将军之刘。”
接着,他在旁边写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刘”字。
“此亦读‘liú’,写法简略十倍,书写快捷,易于辨认。
此后,凡我学堂,书写此姓,皆用此简字!”
学堂内一片哗然!
简化字?
私自改字?
这可是闻所未闻、甚至有些大逆不道的事情!
字乃圣人所传,岂能轻易更改?
不等众人消化,苏俊朗又抛出了一枚更重磅的炸弹。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系列奇怪的符号:a, o, e, b, p, m, f……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