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嫔没太后那般通透的政治眼光,却当了康熙十几年的解语花,揣度圣意的本事半点不差。
再加上妹夫阿灵阿帮着打听漠北的动静,她早把四公主的去向猜得**不离十.
漠北喀尔喀部分土谢图汗、扎萨克图汗、车臣汗三部,其中土谢图汗部最早归附大清,老汗王去年刚去世,如今是儿子敦多布多尔济袭了郡王爵位。
这几年漠北收成差,又被噶尔丹打垮了元气,全靠朝廷接收二十多万难民才撑到现在,最近正商量着进京朝贡求支援。
皇上要拉拢喀尔喀打噶尔丹,又怕他们再叛出大清,给新汗王续上“皇亲”的名分,是最快的办法——四公主嫁去土谢图汗部,是板上钉钉的事。
也正因笃定了这点,德嫔才敢拿五公主的婚事当踏脚石。她一边在宜妃面前装得“舍不得女儿远嫁”,处处别苗头,营造“护女慈母”的样子;
一边在康熙跟前又扮“贴心人”,嘴上说着“若为国家,女儿远嫁也认了”,实则半推半就,既显了自己的识大体,又暗戳戳求皇上怜惜。
费这么大劲,哪是只为复位?是想让皇上念着她的“委屈”,将来给五公主指个京城的好人家,让胤禵能借姐夫一族的势力往上爬。
至于五公主嫁过去幸不幸福,德嫔从没想过——在她眼里,公主下嫁是天大的荣宠,额驸再蠢也不敢苛待。
可她算漏了两点:皇上最后竟把五公主嫁回了母族佟佳氏,额驸舜安颜又偏偏与五公主不对付。
也正因这错算,才有了后来五公主出嫁不过两年就夭折的悲剧。
是以要打断德嫔的图谋,就得让太后关注四公主的婚事,自己发现德嫔和宜妃别苗头背后的算计,届时……啧啧,老太太可是康熙一朝的常青树,毫不夸张的讲,老太太不喜欢的人,康熙一定不会抬举。
见老太太上了心,宜修凑过来讨好,“皇玛嬷,孙媳今儿备了古董羹,雪天吃这个最舒心了。”
太后笑着点头,宜修朝站在一旁伺候的人摆摆手。
很快就有端着盘子的宫女鱼贯而入,黄铜做的锅子下面还带着烧火的座子,放到专门为吃锅子设计的桌子,一下子连带着桌下面也被火气侵入,直发热。
宫女掀开铜盖,水雾四散,黄铜做的层隔里盛着两种汤底——一个是清白浓香的猪肚鸡,一个是火红艳辣的辣汤。
旁边用木头做好八层大架子摆满了片好剃了骨头鲜嫩鱼肉、羊肉、牛肉,还有适合孩子吃的红薯、玉米、山药等煮起来适合小孩子吃的——七公主肠胃不太好,这个就适合她吃,至于根茎类的蔬菜,更多是给太后、太妃备的。
下煮顺序宜修很清楚,伺候太后、太妃得心应手。
太后吃的很舒心,七公主却盯着宜修的帕子发愣,宜修晃了晃帕子,“妹妹瞧什么呢?”
七公主脸一红,低下头,轻声道:“花色不错,看得入了迷。”
宜修觑了七公主的面色,想起这帕子是那青从宫外给她买的,拿来时特地说了绣水仙的最好看……不会吧?这俩,还真看对眼了?她就说那青最近格外殷勤!!!
宜修面上神态自若,漫不经心道:“这是我四弟,从宫外给我带的,这条一般般,那条绣水仙花的才是真好看,七妹若喜欢水仙,明儿我给你送来?”
五公主捂嘴笑了,“七妹最喜欢水仙花,四嫂明儿可得带。”多年相处,五公主和宜修说话愈发随意,半点没有姑嫂之间的疏离。
“多谢四嫂。”七公主还有些害羞,如今已经长大一些了,没以前那么腼腆,但还是容易脸红。
太后、太妃不疑有他,笑着夸宜修爱护小姑子,太妃还叮嘱宜修,明儿别忘了带新吃食。
宜修琢磨了下,日日让那青从外头带吃食也不妥帖,万一哪天皇上觉得碍眼了呢?
回了阿哥所,宜修吩咐剪秋把瓜果切碎些,用大红袍、桃干、梨等,掺杂着牛奶,研制新的热饮。
冬日,还是热乎乎的奶茶更暖胃,不过一般的奶茶太后、太妃都喝腻了,加点水果、新茶煮开,定然别有一番风味。
想了想,又让绣夏把各种果干、果脯碾碎,照着七宝擂茶的做法,冲煮热饮。
把准备好的杨梅干、李干、糯米、白芝麻、花生、绿豆、绿茶放入锅中,小火煸炒直至酥脆。
再将炒制好的食材依次倒入石臼中,先用杵将其捣碎,细细研磨成粉状。
将研磨好的粉末放到碗中,用开水冲烫,再过一道渣。
香浓的热茶,散发着瓜果和茶香,闻着就很舒服,再舀一勺红糖水配葡萄干,撒点桂花漂在茶汤上点缀,好看极了。
宜修忙捧起来,细细品尝一口,然后再一大口闷了,眯着眼吩咐,“再做些。”
“是,奴婢这就去。”
桂花的清甜轻轻飘来,杨梅干与李干的果脯香逐渐凸显,然后是绿茶的鲜爽,多种香气交织却不杂乱,比御膳房那种单调的奶茶强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