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一份以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名义发出的、措辞强硬且极具震撼性的照会,通过特殊渠道,被直接送到了英国驻香港总督兼对华全权代表包令爵士的办公桌上。
照会首先严词谴责了英国政府无视国际惯例,拖延、拒绝赎还其被俘官兵的“不义之举”,指出此举严重损害了两国之间的“信任基础”。
接着,照会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让包令爵士目瞪口呆的解决方案:
“……鉴于贵国政府似有财政之困,无力支付合情合理之战俘赎金,我太平天国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及务实解决争端之态度,愿提出一替代方案。”
“天国愿将目前收容之所有英籍战俘,附详细名单及军衔,一次性、无条件释放并交还贵方。”
“作为交换,贵国政府需将其于南太平洋所辖之‘新荷兰’即澳大利亚大陆之全部主权及其附属岛屿,永久性、不可撤销地转让予太平天国。”
照会最后强调:
“此乃我方基于最大诚意之最终提议。限贵方于三十日内予以明确答复。若逾期未复或予以拒绝,我方将视贵国已彻底放弃上述战俘之权益,届时,为节约开支,我方将不得不考虑采取其他方式处置这些‘无用之人’,其后果由贵国自负。”
包令爵士读完照会,先是难以置信,随即气得浑身发抖,将照会狠狠摔在桌上:
“荒谬!无耻地敲诈!用几千个俘虏就想换整个新荷兰?这些黄皮猴子疯了不成?!”
他立刻召集幕僚商议。幕僚们也一致认为这个要求离谱至极,澳大利亚即便再荒凉,也是大英帝国海外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岂能用来交换俘虏?
“总督阁下,这绝对是讹诈!我们不能答应!”
一名军官愤然道。
“可是……”
另一名文官犹豫道,
“对方给出了期限,而且暗示……如果他们真的……处置了那些俘虏,国内舆论和女王陛下那里,我们如何交代?尤其是佩里准将和一些贵族军官也在其中……”
包令爵士陷入了两难。答应?绝无可能,这将是帝国前所未有的耻辱。不答应?万一太平天国真的狗急跳墙,杀害俘虏,尤其是其中有身份显赫者,他必然要承担巨大责任。
“拖延!回复他们,兹事体大,需请示伦敦本土政府!”
包令最终决定把皮球踢回国内。
太平天国用战俘交换澳大利亚的消息,迅速传回了伦敦唐宁街。
首相帕默斯顿子爵看着来自远东的急电,同样感到荒谬和愤怒。内阁会议上,争吵异常激烈。
强硬派拍着桌子:
“这是对大英帝国最**裸的挑衅和羞辱!绝不能答应!我们应该立刻组织更强大的远征军,踏平那些野蛮人!”
理性派则忧心忡忡:
“先生们,请注意现实!我们在远东刚刚遭遇了惨重的失败,舰队需要重建,士气需要恢复。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财政和国内舆论压力巨大。而且,近两千名官兵的生命,其中包括不少有背景的军官,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如果因为他们而引发国内的政治风暴,得不偿失。”
也有人提出折中方案:
“或许我们可以讨价还价?新荷兰太大了,是否可以只割让一部分?比如西澳大利亚那种真正不毛之地?”
“但太平天国的照会明确要求是全部主权”。
……
争吵持续了数日。最终,经过激烈的辩论和权衡,考虑到远东军事受挫的现实、巨大的战争成本、被俘人员的压力以及内心深处对澳大利亚那片“荒凉大陆”价值的低估,伦敦方面做出了一个艰难而现实的决定。
他们指示包令爵士:原则上拒绝割让澳大利亚全境,但可以试探性地提出用其他条件交换,如巨额赔款或者割让一些小型偏远的岛屿。
然而,林阳对此的回复只有冷冰冰的一句话:
“吾只要新荷兰,余者免谈。”
谈判陷入了僵局。期限一天天临近。
林阳并不着急,他深知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他甚至在俘虏营中“不经意”地透露了谈判陷入僵局的消息,并暗示如果英国政府不答应条件,他们这些“消耗粮食的累赘”可能会被发配去最艰苦的地方进行“无期限劳动改造”,直至累死。恐慌在英军俘虏,尤其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军官中蔓延,他们想尽办法写信向国内施压。
与此同时,林阳命令苏雨晴在现代时空,开始搜集关于澳大利亚地质、气候、早期殖民资料的公开信息,并秘密招募一些有开拓精神、懂农业或矿业且对晚清现状不满的华人志愿者,为可能的接收做准备。
最终,在期限的最后一天,经过反复的拉扯和密电往来,面对国内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和确实不愿在远东再次开启战端的现实,英国政府极其不情愿地做出了一个在他们看来是“甩掉包袱”的决定。
他们同意,将澳大利亚大陆的主权,“转让”给太平天国,以换取所有被俘官兵的释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