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民间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这一天,靠山屯里的年味儿达到了第一个小**,家家户户都忙着祭灶,空气中弥漫着麦芽糖的香甜气息和淡淡的香火味,透着一股庄重而喜庆的氛围。
马骥一大早就被石头娘忙碌的声音吵醒了。他穿好衣服走出房门,只见灶披间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灶台擦得锃亮,没有一点油污。灶台上方的墙壁上,贴着一张新的、木版印刷的灶王爷神像。神像上的灶王爷面容慈祥,身穿官服,坐在太师椅上,左右两侧分别站着一位侍女,手里捧着“善罐”和“恶罐”,用来记录这家人一年的善恶言行。神像两边还贴着一副红色的对联,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字体工整,寓意吉祥。
“马先生,醒啦?”石头娘看到马骥,笑着打招呼,“快洗漱一下,一会儿就要祭灶了。今天可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可不能怠慢了。”
马骥好奇地凑到灶台前,看着灶王爷的神像,问道:“石头娘,祭灶王爷有什么讲究吗?为什么要送他上天啊?”
“当然有讲究啦!”石头娘一边麻利地擦拭着桌子,一边解释道,“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家每户的家神,负责记录这家人一年的善恶。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会根据他的汇报,决定这家人来年的祸福。所以我们要好好祭拜他,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保佑我们全家来年平安顺遂、五谷丰登。”
马骥听得津津有味,觉得这种民间信仰既有趣又充满了生活气息。他之前在澳门接触过天主教的一神论,那种庄严而排他的信仰让他觉得有些压抑,而这种祭拜灶王爷的习俗,带着点小狡猾(用糖粘嘴),又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显得格外可爱。
傍晚时分,祭灶的仪式正式开始。石头爹换上了一件干净的深蓝色粗布棉袄,洗净双手,神情肃穆地走到灶台前,在灶王爷神像下方摆上了一个小小的供桌。供品也很有讲究:一碗清水,意思是让灶王爷的坐骑(一匹小马)喝足水,一路顺风;一碗小米,是给小马准备的饲料;几块色泽金黄、香甜软糯的饴糖(麦芽糖),意思是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后只能说甜言蜜语,别说坏话;还有几碟精致的糕点、水果,摆得整整齐齐。
石头爹点燃了三炷香,插在香炉里,又点燃了一对红色的蜡烛,烛火摇曳,映照得灶王爷神像愈发慈祥。他带领着石头娘、石墩,还有被拉来参与的马骥,一起对着灶王爷神像恭恭敬敬地叩拜。
“灶王爷在上,弟子一家今日备下薄礼,恭送您上天复命。”石头爹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声音庄重而诚恳,“恳请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言好事,少说恶言,保佑弟子一家来年平安健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广进……”
马骥学着石头一家的样子,双膝跪地,双手合十,跟着一起叩拜。他虽然不信神佛,但看着石头一家虔诚的样子,也不由得心生敬畏,在心里默默祈祷:灶王爷啊灶王爷,你就多替石头一家说说好话吧,他们都是善良淳朴的好人,值得最好的福报。
拜祭完毕,石头爹小心翼翼地将旧的灶王爷神像从墙上请下来,连同一些纸扎的马匹、元宝一起,拿到院子里的空地上焚化。熊熊的火焰升起,将神像和纸扎烧成灰烬,袅袅青烟随风飘散,意味着送灶王爷骑马上天复命。
看着升腾的青烟,石头娘嘴里还在念念有词:“灶王爷,您慢走,路上小心点!到了天上,好话多说,坏话瞒着啊!明年我们还会好好祭拜您的!”
马骥站在一旁,看着石头娘虔诚的样子,忍不住偷偷笑了起来。他觉得这灶王爷也挺不容易的,嘴被麦芽糖粘住,还得替人说好话,真是个“难当的差事”。
送走了灶王爷,接下来的几天,屯里的祭祀活动接连不断。除了要准备除夕祭祖的盛大仪式,还要祭拜天地、井神、仓神、路神、牛神、猪神等等,几乎涵盖了与村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马骥跟着石头家参与了一场又一场祭祀活动,被各种繁琐的规矩弄得晕头转向,直呼“吃不消”。
祭井神的仪式在村头的老井旁举行。石头爹带着马骥和石墩,提着供品来到井边。供品有清水、糕点、水果,还有一碗香喷喷的米饭。石头爹先将井边打扫干净,然后将供品摆放在井口旁边的石头上,点燃香烛,对着井口恭恭敬敬地叩拜三次,嘴里祷念道:“井神在上,弟子今日特来祭拜您,感谢您一年来赐我等清水,滋养万物。恳请井神来年继续保佑我村井水清甜、永不干涸,保佑村民平安健康。”
祷念完毕,石头爹拿起水桶,打上来一桶清澈的井水,恭敬地洒在井边的土地上,寓意着回馈井神的恩赐。马骥学着石头爹的样子,也打了一桶水,小心翼翼地洒在地上,结果用力过猛,溅了自己一身水,引得石墩哈哈大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