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温和地笑了笑:“谢谢您,大婶,我们记下了。”
没想到的是,当两人顺口问起村民对独*立营和苏墨的看法时,得到的回应竟如此一致而热烈。
全是夸奖!
提起苏墨和独*立营,乡亲们个个竖起大拇指,言语间满是敬重与感激。
李云龙边走边感慨:“老赵,看来这独*立营在百姓心里真是扎下根了。”
赵刚点头附和:“是啊,这样的队伍,才真正称得上是人民的军队。”
他们又陆续问了几户人家,答案几乎如出一辙。
村民们说起苏墨,语气里带着亲切,讲到独*立营做的事,更是连声称赞。
这些话不是客套,而是发自肺腑的真实感受。
正走着,赵刚看见几个孩子在路边嬉戏,便走上前去,蹲下身子,轻声问道:“小朋友,叔叔问你们个问题。”
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仰起头:“叔叔你说呗?”
赵刚笑着问:“你们知道苏墨吗?就是那个常帮咱们村打鬼子的苏墨哥哥?”
“当然知道!”另一个男孩抢着说,“他是我们村的大英雄!没有他,鬼子早打进来了!我也要当独*立营的兵,像苏墨哥哥那样保家卫国!”
“你不懂!”一个小女孩插嘴道,“苏墨哥哥还教我们识字、修路、送药呢!他可厉害了!你刚来吧?所以才不知道他有多好!”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眼神亮晶晶的,全是崇拜。
孩子的心最真,他们不会掩饰,也不会撒谎。
能被一群娃娃这样挂在嘴边、当成榜样,可见苏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这份情谊,不是靠命令得来的,而是用真心换回来的。
看得出来,这支队伍真的走进了百姓的生活里。
李云龙这个粗线条的汉子,此刻也不由动容:“老赵,我算是明白了,为啥独*立营能越打越壮。
有老百姓这么支持,谁挡得住?得民心者得力量啊!”
赵刚深以为然:“没错。
苏墨带出来的这支队伍,再次证明了咱们捌陆军走的这条路是对的——只有依靠群众,扎根群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云龙默默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其实,在新中村那段日子里,还有件事让苏墨久久难忘。
那时兵工厂刚搭起来,却卡在了材料上——缺铁少铜,造不了枪,也产不了弹。
陈怡四处奔走,想方设法搜寻可用资源。
消息传开后,村里不少人主动找上门来,把家里仅有的铁锅、旧犁铧,甚至压箱底的铜钱都带来了,非要捐给部队。
“这些东西虽不值钱,但能帮上忙就行。”一位老大爷这么说。
那是真正的“砸锅卖铁”也要支援队伍。
可陈怡没收。
那些锅是人家吃饭的命根子,怎么忍心拿走?再说,零星几口锅也撑不起兵工厂的消耗。
更关键的是,铜钱里的青铜和做子弹需要的紫铜根本不是一回事,没法替代。
尽管婉拒了好意,但那份心意,深深打动了陈怡,也震撼了苏墨。
从那以后,他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要把根扎进泥土里,和百姓站在一起。
只有赢得人心,队伍才能站得稳、走得远。
事实也正如此。
……
独*立营营部。
萧雅走了进来。
苏墨抬头一看,随口问道:“萧雅,见到团长和政委了吗?”
萧雅答道:“哦,你说政委和团长啊?我刚才在村里碰见他们了,正跟老乡聊天呢。
不过他们穿的是老百姓的衣服,没穿军装。”
穿便衣跟村民拉家常?
苏墨微微一怔,随即笑了。
原来是在微服私访。
但他并不担心。
他知道,无论别人怎么打听,独*立营和自己的名字,在乡亲们口中都不会差。
大约过了半炷香的功夫,李云龙和赵刚回来了。
这一次,他们已换上了整齐的捌陆军制服。
一进院子,李云龙咧着嘴直乐,冲着苏墨笑道:“苏墨啊,你这根据地办得真是红红火火,有板有眼,不简单!”
赵刚也接话道:“没错,我和老李刚才悄悄走访了几户人家,没亮身份,就随便拉呱了几句。
乡亲们提起你,个个竖大拇指,都说你们这支队伍靠得住。”
“看得出来,独立营是真正在老百姓心里扎了根,群众基础牢靠得很呐!”
至于两人微服查访的事,他们也没瞒着苏墨。
倒不是信不过他,而是想听听百姓嘴里最真实的声音。
苏墨望着二人,诚恳说道:“团长、政委,咱们独立营能走到今天,全靠乡亲们舍命支持。
我们吃的粮食、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哪一样不是老百姓给的?所以我们打心眼里把群众当亲人——我们就是人民的子弟兵。”
“人民的子弟兵”这个词,在当时还很少有人提,可一听就让人觉得贴切、暖心。
赵刚听了连连点头:“好!这话讲得好!‘子弟兵’三个字,情分到了,立场也明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