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早有准备,略一清嗓,朗声吟诵道:
“宝髻瑶簪花下逢,
莲步轻移步步生。
妆成不敢频回首,
佳偶天成共白头。”
诗句描绘了新娘的美丽仪态与妆成后的娇羞。
更寄托了“共白头”的美好祝愿,情真意切,引得众人一阵喝彩。
“好!好诗!”
“秦王殿下果然大才!无愧文曲星下凡!”
然而,萧家子弟们岂会如此轻易放行?
众人纷纷笑着起哄:
“不可不可!殿下乃文曲星下凡,一首怎够?”
“正是!须得多作几首,方显诚意!”
“殿下,可不能藏拙啊!再来几首!”
面对这善意的“刁难”,李恪脸上适时的露出几分无奈的笑容。
稍作沉吟,才思如泉涌,接连又吟诵起来:
“云锦霞裳簇玉颜,
金钗斜插鬓云间。
催妆不用千行锦,
自有天孙巧手裁。”
此诗赞新娘像织女巧手裁就,超凡脱俗。
不等萧家子弟刁难,李恪继续吟道:
“锦绣华堂映日红,
香车宝马待花容。
催妆一曲声声慢,
喜看新人入画中。”
这还没完。
李恪又吟了一首:
“玉镜台前晓妆浓,
眉如远山眼含水。
催妆声里人如玉,
今日花开第一枝。”
一连四首催妆诗,字字珠玑,应景贴切,充分展现了新郎官的诚意与文采。
引得满堂宾客,都忍不住抚掌赞叹,喝彩连连。
见火候已到。
李恪含笑示意。
随行的宦官、宫女们立刻会意,笑盈盈将早已备好的“催妆礼”,分发给拦门的萧家子弟与侍女们。
听了好诗,又得了厚赏,拦路的众人心满意足,欢声笑语的让开了道路。
一时间,道贺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喜庆热烈的气氛达到了小**。
李恪在一片祝福声中,继续向着内院深处,终于在后堂见到了新娘。
此刻,新娘萧文心,在左右傅母和侍女的搀扶簇拥下,自香闺而出。
她身着繁复华丽的青色深衣礼裙,层叠庄重。
头戴珠翠花树,面上却用一把精美的“却扇”遮住容颜,姿态娴雅。
以团扇遮面,这也是古礼的一部分,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红盖头。
这时,一名礼官将一双活雁郑重奉上。
李恪顺手接过活雁,依照古礼,对着新娘及萧父萧母,行奠雁之礼。
随即将活雁献上,表示婚事已定,信守不渝。
雁,候鸟也,顺乎阴阳,象征夫妇忠贞不渝,婚姻和谐有序。
这便是“奠雁”之礼!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与方才催妆的欢快形成对比,更显婚仪之神圣。
礼成之后。
便是离别时刻。
萧文心在傅母的引导下,来到爷爷奶奶父母跟前,行最后的拜别礼。
宋国公萧瑀和夫人独孤氏,看着凤冠霞帔的孙女,眼含热泪,满是不舍。
萧父清了清嗓子,依照古训,庄重训诫道:“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
切记要谨慎恭敬,从早到晚都不要违背公婆、夫君的教诲和命令!
这既是父亲对女儿的叮嘱,也代表了家族,对即将出嫁女的最后训导。
紧接着。
萧母上前,亲手为女儿整理了一下并不凌乱的衣冠和钗环,训诫道:
“勉之敬之,夙夜无违!”
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力去做,要恭敬谨慎,从早到晚都不要有任何违背!
母亲的叮嘱更为感性,充满了不舍与关爱。
“夙夜无违”更强调为人妻、为人媳的本分。
“女儿谨记阿耶、娘亲教诲!永不敢忘!”新娘萧文心在扇后低声应是。
虽看不清面容,但微微颤抖的肩膀,显露出她内心的不舍与留恋。
今日之后,她将正式离开萧府,嫁入秦王府,成为他人之妇、秦王之妃!
再不复宋国公府千金、兰陵萧氏小姐!
“秦王殿下,还望善待文心!”萧瑀拉着李恪的手,殷切叮嘱道。
“阿翁放心!恪绝不辜负文心!”李恪保证道。
“好!好!”
拜别父母亲人,新娘登上华丽的厌翟车(亲王级别婚车),李恪也翻身上马。
随后在震耳欲聋的乐声中,庞大的迎亲队伍再次启动,载着新人,在漫天飘洒的花瓣中,返回秦王府。
宋国公府门前,萧瑀与夫人独孤氏望着远去的车队,久久伫立。
迎亲队伍离开宋国公府,行至半途,一些“好事之徒”拦住了去路。
只见一大群男女老幼嬉笑着手挽手,结成人墙,故意挡住了队伍。
“秦王殿下娶新妇,可不能轻易过去!”
“要过此路,留下喜酒喜钱!”
“新娘子美不美,让我们也瞧瞧喜庆!”
众人七嘴八舌地起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这同样是古礼之一,谓之“障车”,意在向主家讨要酒食赏钱,共享喜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