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儿,老顾带着几个穿五星银行制服的工作人员,领头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平头,长得干脆利落,身后还有几个工作人员。
那个银行领导见到王复生后,先很恭敬的和王复生握了握手:“王先生是吧,我受我行总行和人行委托,听说您这里有大量的黄金,特由我全权执行采购。”
王复生也和他握握手:“请进吧,请坐。
说罢,请几位坐在沙发上,不等银行的人开口,王复生对老顾说:“让那看守的伙计把黄金抬上来吧。”
原来是酆都大帝派了十名阴兵,先给王复生看守着金库,用完即归。老顾点点头,走了出去,陆霭(沏茶婢)端上来香茶,给每位客人奉上茶水,银行带头的那个领导名叫曹虎,他只关心黄金,对茶叶也一时没喝出好坏,只是有一口没一口的问:“王先生,您这次出售的黄金约有多少?”
王复生思考了一下:“我也不清楚,约有十吨吧。”
曹虎和他带来的几个手下,一时拿不稳茶杯,差点把杯子掉到地上。
“什……什么……十吨?”曹虎惊讶道
曹虎强自镇定地放下茶杯,手指在膝盖上微微发抖:王先生,您是说...十吨?999足金?
王复生随手从果盘里拈了颗葡萄:具体说是两万斤,你们可以带仪器检测。
曹虎立刻转头对助手低声道:马上联系总行金库,调三台光谱仪过来。年轻助手正要掏手机,曹虎又补了句:等等,再叫保卫处派个押运中队。
不必这么紧张。王复生笑着指向地下室,黄金就在下面,又不会长腿跑了。
曹虎掏出手帕擦了擦汗:王先生见谅,去年全国黄金产量才三百多吨,您这一下子...他突然压低声音,方便透露下金源吗?当然,有保密协议...
祖上积攒的。王复生面不改色,清末民初家里开过票号,后来都熔成金锭埋地窖了。
曹虎的眼镜片闪过一道反光,他对王复生的话是半个字都不信,也只是表面上给了他一个说法,他知道王复生扯扯慌:原来如此!难怪成色这么...他突然噤声,因为四个阴兵正抬着红木箱走进客厅。阴兵是变化成搬运工搬运黄金,无它,怕吓着这些“小白兔。”
这是...曹虎的助手盯着开启的箱盖,里面整齐码放的金锭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青芒。
王复生轻咳一声:黄金呀,不认识了?说着拿起一块金锭抛给曹虎,先验验?
曹虎手忙脚乱接住,沉甸甸的触感让他瞬间进入专业状态。他掏出放大镜仔细查看:奇怪,这金锭的铸造工艺...
民国时期天津卫的老手艺。王复生截住话头,每块20斤,共1000块。今天能验完吗?
曹虎的助手突然惊呼:曹总!光谱仪显示...这纯度...他像见鬼似的盯着读数,999.999‰!
看来祖上工艺不错。王复生笑眯眯地又开了瓶矿泉水。
银行的同志用了各种方法检测黄金,有的用热熔枪烧开,有的把黄金锯开。忙的不亦乐乎。
曹虎身为领导,自然不能亲手干这个粗活,于是和王复生一起喝着茶,慢慢的他也发现了,自己喝的这个茶—不简单,这个味道自己跟着行长大人,在总行喝过一次,在总行里,总行长拿着摄子小心的摄出几片叶子冲出一壶杯,一脸的心疼,一脸的便秘,还不无得意的说:“这虽然不是母树上采的茶叶,但也差不了多少,我也只得了半两。”
他知道了茶叶有多贵,于是再喝起来,就开始一小口,一小口的抿了。
银行的工作人员很仔细,每个金块都编了号,在上面注明了重量,成色,经过计算后,再用随身带来的蓝牙打印机打出了明细,后面是合计重量:11,920,000克。
曹虎看了后,啧啧吃惊:“王先生,你先看一下,这批黄金的总重量。
王复生看了一眼:”哎?克?不是克吗?“
”啊!“曹虎傻了眼:”你确定?“
王复生刚要点头,杨小白一直坐在旁边翘着二郎腿喝茶,一听王复生的话,禁不住哈哈哈大笑起来。
王复生奇怪的问:“小白,你笑啥?”
杨小白笑的喘不过气来,半天才说:“你真是傻,当时那个酆……哦,说的是两万斤,他用是的古斤,一斤596克,不是500克。”
好玄,王复生擦了汗,差点亏不少钱呢。
曹虎尴尬一笑,随后算道:“当前黄金回收主流报价:?757元/克,总价值? = 11,920,000克 × 757元/克 = ?9,023,440,000元?(约?90.23亿元人民币?)。”
轰的一声,这九十多亿的声音在王复生耳边炸起,九十亿啊,每天花100万:
90亿 ÷ 100万/天 = 9000天 ≈ 24.6年。
也就是说,我得连续24年每天挥霍100万,才能勉强花完这笔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