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香凝脂
惊蛰的雷声滚过“香料巷”的青瓦时,兰砚之正用银簪挑起沉香炉里凝结的香脂。琥珀色的膏体突然泛起涟漪,浮出些细碎的香灰,顺着炉壁的缠枝莲纹滑落,在紫檀香几上积成个不规则的圆,凑近细嗅,圆斑里竟混着龙涎香的冷冽气,与巷尾那座废弃香铺地窖里七只鎏金香盒散出的气息完全一致。这是她接管这座制香工坊的第五十二天,沉香炉是前坊主兰婆婆的“镇香宝”——那位能从香雾缭绕的形态“断出祸福”的老香师,在去年大寒倒在碾香石旁,手里攥着块断裂的香木,木心的螺旋纹路里,嵌着点暗红的碎屑,与地窖青砖缝里的血迹完全吻合。而工坊所有带“香”字的器物(香篆、香铲、香插),都在同一夜被香灰覆盖,灰下的纹路组成个歪斜的“7”,与鎏金香盒的数量完全相同。
兰砚之是传统香学研究员,祖母留下的《香谱》里,夹着张沉香炉的剖面图,图上炉底的位置用朱砂画着朵莲花,注着行字:“南宋绍兴十三年,香师兰若虚制此炉,内藏七魄,非兰氏传人不能闻其魂。”而“绍兴十三年”正是秦桧构陷岳飞的年份,地方志记载那年香料巷有七位香料商因拒绝为秦桧炼制“**香”(用于诱供岳飞旧部),被秘密处决在地窖,尸体与香材一同焚化,只有兰若虚(兰砚之的先祖)活了下来,围着地窖种了七株沉香树,从此再没离开巷口,临终前说“香凝脂泣时,就是冤魂出窖日”。
“兰老师,香脂的成分分析出来了。”助手阿香抱着检测报告穿过摆满香材的木架,素色布衫上沾着香粉,“含沉香醇和苯甲醛,是宋代‘迦南香’的典型成分,但其中检测出的人类骨灰微粒,与地窖土壤中提取的宋代骸骨残片完全一致。还有,兰婆婆的香具匣里,找到七枚银质香签,签头都刻着‘香’字,其中一枚的凹槽里,缠着缕丝线,材质与宋代商人常穿的杭绸完全相同。”
工坊的老自鸣钟突然“当”地停在丑时,钟摆的影子落在沉香炉上,与灰纹组成的“7”重叠处,显出个暗金色的点,与《香谱》里标注的“香心”位置完全一致。兰砚之想起兰婆婆临终前含糊的话:“香气会说谎,但香灰不会,每一粒都藏着制香人的血。”而巷里的老邻居说,兰婆婆年轻时总在深夜制香,月光透过雕花木窗照在沉香炉上,能看见香雾里浮出模糊的人影,围着炉台碾香,等鸡叫头遍就消散,只在炉底留下层黏腻的脂痕,三天不褪,带着蜜香和焦糊的混合味。
阿香在沉香炉的底座暗格,发现了个香木盒,盒盖的纹路是七片沉香叶的形状,钥匙孔正好能插进那枚缠着丝线的银香签。盒子打开的瞬间,股混合着檀香和霉味的气息漫出来,里面装着七块残破的香牌,每块都用香粉压着半个字,拼起来是“岳帅千古”,压痕的深浅与兰若虚流传下来的“香印”技法完全一致,其中一块的边缘,还留着个极小的牙印,形状与兰婆婆养的那只狸花猫“香雪”的齿痕一致。那只猫在兰婆婆死后就钻进了香木盒,有人说它被香粉呛死了,兰砚之却总在午夜听见工坊传来爪子扒香几的声,像在提醒她看某味香材。
二、香灰记冤
清明的夜里,暴雨冲垮了地窖的半面土墙。兰砚之将七枚银香签按北斗七星的方位摆在沉香炉周围,香脂突然剧烈震颤,最浓稠的七缕香雾(盘旋在炉口、香几、木架上)突然凝聚成七道人影,影中浮现出南宋时期的香料巷地图,标注着“秦桧府邸”“岳飞旧部藏匿处”“地窖入口”的位置。她按《香谱》记载,将七块香牌拼在地图的“地窖”处,香几突然“咔”地裂开细纹,裂缝里冒出股青烟,烟中浮现出七个模糊的场景:七位香料商围着香材跪拜,门外传来官差的呵斥声,随后人影被锁链锁住,拖进地窖,青烟瞬间变成灰黑色,顺着裂缝漫出来,在工坊的地面上汇成七个字:“绍兴十三年冬月”。
“这不是普通的沉香炉,是藏着血誓的香鼎。”兰砚之盯着烟中消散的人影,“先祖兰若虚将七位商人的骨灰混进香材,用沉香炉封存他们最后的呐喊。兰婆婆发现的碎屑,是第七位商人的香木信物——她不是意外身亡,是被人阻止揭露真相,那些香签,是她标记冤魂位置的信物。”她翻出兰婆婆的制香笔记,最后一页画着幅秦桧府邸的平面图,在密牢的位置,标着个红点,旁边写着“七魂聚,香燃尽时”,字迹被香粉覆盖,隐约能看见“秦”字的轮廓——正是当年下令处决商人的秦桧党羽姓氏,《宋史》记载这位秦姓官员因“查禁反贼”受嘉奖,后代在宋孝宗时期改姓“秦”(后避嫌改为“钦”)。
这时,七株沉香树突然同时无风自摇,树影在月光下投在墙上,组成个“冤”字,随后叶片纷纷飘落,落在沉香炉上化作香灰,炉里的香脂突然涨满,漫过香几流向地窖。兰砚之将那断裂的香木扔进香灰中央,木心接触香灰的瞬间,上面浮现出七个名字,每个字都像用香泪写就,其中“香料行会会长沈敬之”九个字,与史料记载的“资助岳家军”商人完全吻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