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号: - Ξ
档案等级:绝密
归档日期:2070 年 12 月 5 日
渗墨的死亡
2070 年的墨城,冬雪初霁,老城的青石板路上结着薄冰。古籍修复师周砚之的工作室“墨痕斋”,凌晨被报出命案。周砚之伏倒在一张明代宣纸上,右手握着一支狼毫笔,笔尖的墨汁在纸上晕开一个诡异的“洇”字,而他的颈动脉被笔尖划破,鲜血与墨汁混合,在宣纸上渗成一片深紫。
更离奇的是,工作室里所有古籍的书页都被人翻过,每页空白处都用淡墨写着相同的日期:“1925 年 12 月 5 日”。法医林彻在周砚之的指甲缝里,发现了一点特殊的墨渣,成分检测显示其中含有朱砂、松烟和一种罕见的矿物“云母砂”——这是民国时期“七墨堂”特有的制墨配方,早已失传。
负责此案的刑警队长沈砚,盯着宣纸上那个“洇”字。书法鉴定专家说,这个字的笔法融合了七种不同的书体,起笔是篆,行笔是隶,收笔处却带着狂草的飞白,像是七个人合力写成。“周砚之最近在修复一套《七墨堂手札》,”工作室学徒颤抖着递过一本工作记录,“他说手札里藏着‘墨杀’的秘密,还说自己看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字迹在纸上走动。”
监控录像显示,案发前一晚,一个穿长衫的老人走进墨痕斋,他的袖口沾着墨渍,手里捧着一个紫檀木匣。老人离开时,木匣上的铜锁在灯光下反射出奇怪的光斑,而周砚之送他出门时,低声说了一句:“第七种墨的配方,果然要用写经人的血。”
七墨堂的秘辛
七墨堂是清末民初墨城最着名的制墨工坊,由七位书法家兼制墨师共同创立,他们以“松烟、油烟、漆烟、金墨、银墨、朱砂、云母”七种墨锭闻名,合称“北斗七墨”。沈砚在市档案馆找到的《墨城志》记载,1925 年 12 月 5 日,七墨堂突然失火,七位堂主全部葬身火海,工坊里的制墨秘方和珍贵墨锭一同化为灰烬。
“但民间传说,七墨堂不是失火,是‘墨杀’。”古籍收藏家秦老铺开一张泛黄的拓片,上面是七墨堂的残碑,“他们的墨能杀人——用特定的笔法蘸取对应墨锭写字,字迹会渗入皮肤,随血脉游走,最后在心脏处凝成墨块,让人七窍流血而死。”秦老指着拓片上的刻字,“第七种云母墨,要用抄写经文的僧人鲜血调和,能让字迹百年不褪色,甚至……显影过去的影像。”
周砚之修复的《七墨堂手札》只剩六卷,第七卷早已遗失。现存的六卷手札里,每卷末尾都有一张制墨配方,最后一行字都被墨块覆盖,隐约能看出“杀”“之”“秘”等字。林彻用光谱仪扫描后,发现覆盖的墨层下是一行完整的字:“第七卷藏于藏经阁梁上,得之可召七墨魂。”
墨城唯一的藏经阁在城西古寺,抗战时期被炸毁,现存的遗址上建起了少年宫。沈砚在少年宫的旧梁木里,果然找到一个布满蛛网的木匣,里面是第七卷手札。手札的纸页泛着暗紫色,第一页就写着“墨杀之法”:用北斗七墨依次在仇家生辰八字上写字,第七笔用云母墨收尾,三日内必有“墨鬼”索命。
“但这页纸的墨迹是新的。”林彻放大纸纤维的显微照片,“纸是百年前的宣纸,但字迹的氧化程度只有三个月,是有人用古法仿造的。”手札最后一页画着一张地图,标注着七墨堂七位堂主的埋骨处,每个地点旁都写着一种墨锭的配方,最后一个地点旁写着“云母砂在写经人指骨中”。
游走的字迹
周砚之的书房暗格里,藏着六锭残存的北斗七墨。沈砚按手札记载的方法,用松烟墨在宣纸上写下一个“火”字,静置片刻后,字迹竟真的开始扭曲,边缘浮现出淡淡的火焰纹路。“这不是魔术,是墨里的矿物颗粒遇空气氧化的化学反应。”林彻分析墨锭成分,“松烟墨含硫磺,遇潮气会膨胀;云母墨含感光晶体,能记录周围的光影,在特定条件下显影——周砚之说的‘字迹走动’,可能是看到了百年前的光影残留。”
墨痕斋的地窖里,沈砚发现了一个被墨汁浸泡的陶罐,里面是数百张写满字的宣纸。每张纸上的字迹都在渗墨,组合起来竟是一幅完整的七墨堂地图,标注着当年火灾的起火点——不是工坊,是后院的藏经室。“周砚之找到的第七卷手札是假的。”沈砚盯着地图上的藏经室位置,“真正的第七卷,可能记载着火灾的真相。”
市图书馆的旧报纸微缩胶卷里,1925 年 12 月 6 日的《墨城日报》有一则短讯:“七墨堂火灾当晚,有僧人目击七位堂主抬着一个墨锭木箱出城,箱上刻着北斗七星。”而那位僧人,正是古寺的最后一任住持,圆寂前留下一句谶语:“七墨聚,墨魂醒,百年后,血书临。”
监控中穿长衫的老人身份很快查明:他是七墨堂大弟子的曾孙,名叫苏墨,现在是墨城的书法老师,也是周砚之的秘密合作者。苏墨的画室里,挂满了临摹七墨堂的书法,每张作品的角落都有一个微小的“7”字,而他的砚台里,墨汁泛着诡异的珠光——正是云母墨的特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