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号:0815
档案等级:绝密
归档日期:1983年,立秋
一、甗中骨
安阳殷墟的考古现场,暴雨冲垮了探方边缘的护坡,露出件青铜甗的残片。李砚之蹲下身,用毛刷清理上面的泥垢,发现甗的内壁刻着细密的云雷纹,底部的箅子上还残留着些灰白色的粉末,像骨灰。
“这甗不对劲。”她皱眉,指尖拂过甗耳,那里刻着三个古篆:“司母戊”——但字体与常见的殷墟铭文不同,笔画间带着股诡异的扭曲感,像是用指甲硬生生划出来的。
更奇怪的是,甗的腹腔里塞着半截人骨,骨头上还沾着些未烧尽的织物残片,残片的纹样是典型的商代晚期风格,却在边缘绣着个极小的“周”字。李砚之的心跳突然加速,她想起祖父留下的《殷墟秘录》,里面记载过一种“烹祭甗”,是商代晚期用来祭祀的礼器,需以活人“烹祭”,甗底的箅子会吸收死者的怨气,形成所谓的“骨咒”。
“李老师,您看这个!”实习生小张举着个放大镜跑过来,“甗耳内侧有字!”
那些字是用朱砂写的,笔画潦草,像是在极度恐惧中刻下的:“壬午日,烹七人,骨成咒,解在周。”
李砚之的目光落在甗底的灰烬里,发现有几颗牙齿,齿缝里还卡着些青铜绿锈,显然是从甗的腹腔里掉出来的。她突然想起祖父的话:“商代的‘人祭’中,有‘七窍祭’的说法,需用七人,对应北斗七星,祭后将他们的骸骨混入青铜甗,能镇住邪祟。”
这时,工地的安全员老王突然倒在泥地里,浑身抽搐,嘴里吐出的白沫里混着血丝。李砚之冲过去,发现他的瞳孔已经涣散,皮肤下隐约可见青黑色的血管,像有无数虫子在游走。
“快叫救护车!”她大喊,同时注意到老王的手腕上,有一圈淡青色的勒痕,像被什么东西紧紧勒过。
二、档案残章
回到研究所的深夜,李砚之翻出祖父的档案柜。第三层的铁盒里锁着份1956年的卷宗,封面写着“殷墟祭祀坑案”,里面记载着七具尸体的检验报告,死者都是青壮年男性,死状与老王相似,皮肤上都有淡青色的勒痕,像是被绳索捆绑过。
卷宗里还附带着七张照片,照片上的死者表情扭曲,像是死前经历了极大的痛苦,每个人的胸口都有个圆形的烙印,烙印的形状与青铜甗的腹腔完全吻合。祖父的批注写道:“甗中骨,咒中魂,七人聚,方显形。”
“1956年发掘时,也出土过类似的青铜甗,后来不知所踪。”李砚之盯着照片里的烙印,突然想起祖父曾说过,商代的“烹祭”仪式中,会将活人放入甗中蒸煮,甗底的箅子会吸收死者的怨气,形成“骨咒”,而破解之法,是找到七个与死者生辰八字相合的人,在特定的时辰进行“替身祭”。
她翻开卷宗的最后一页,发现夹着张手绘的地图,上面标注着七个红点,分别对应七处祭祀坑,每个坑的位置都用朱砂画着个“周”字。李砚之的心跳漏了一拍——这七个红点,正好构成北斗七星的形状,而第七个红点旁,写着个极小的“李”字。
“难道祖父早就知道会有今天?”她的指尖划过“李”字,突然想起自己的生辰八字,属鼠,正是北斗七星中的“贪狼星”。
这时,研究所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医院打来的,说老王在凌晨三点去世了,死时全身皮肤都变成了青黑色,像被什么东西吸干了血液。
三、骨咒现形
李砚之立刻赶往医院。老王的尸体停放在太平间,全身皮肤紧绷,像被水泡过,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显然是从甗中带出来的。她戴上手套,掰开老王的嘴,发现他的舌头被人割掉了,喉咙里塞着块青铜碎片,上面刻着个“周”字。
“这是‘封口咒’。”李砚之的脸色凝重,“商代的巫师认为,割掉舌头能防止死者的冤魂告状,而青铜碎片上的‘周’字,是为了镇压怨气。”
她突然想起祖父的《殷墟秘录》,里面记载着一种“骨咒解”的方法:需用七根桃木钉,分别钉在七个祭祀坑的中心,再用黑狗血混合朱砂,画成北斗七星阵,才能破解骨咒。
李砚之按照地图的指引,来到第七个祭祀坑。坑的边缘有明显的挖掘痕迹,显然有人来过。她在坑底发现了块青铜甗的残片,上面刻着个“周”字,与老王喉咙里的碎片完全吻合。
“这是个陷阱。”她恍然大悟,有人故意留下线索,引诱她来这里,目的是让她成为第七个祭品。
就在这时,坑口突然传来响动。李砚之抬头,看见个黑影从坑边闪过,手里拿着把青铜刀,刀身反射着月光,像条毒蛇。
“谁在那里?”她大喊,同时从包里掏出祖父留下的青铜匕首,这是把商代的礼器,柄上刻着“镇邪”二字,据说能克制邪祟。
黑影没有回答,转身就跑。李砚之追了上去,却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巨大的祭祀坑,坑底铺满了人骨,像一片白色的海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