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冰下传来的“结构信息”,如同在绝望的黑暗中凿开了一道微光裂隙。这份关于“意识共鸣稳定时空”的理论蓝图,虽然残缺、晦涩,充满了超越当前人类理解范畴的数学语言和规则描述,但其核心思想,与李默在人间烟火中的体悟、与苏哲教授“观察引入扰动”的猜想,形成了惊人的闭环。
它描述的并非一种武器,而是一种 “场域” 。一种由高度协同的集体意识所激发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暂时“固化”现实规则、抵御外部“覆写”的意识防御场。
“织网”最高级别的实验室和理论物理部门立刻全力运转,所有相关领域的顶尖大脑被紧急召集,试图解读这份来自远古守卫者的“馈赠”。同时,将军下令,将这份信息的非核心部分,通过高度加密的渠道,分享给“星火”联盟内最值得信赖且具备前沿研究能力的合作机构。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需要在“覆写”发生前,理解并掌握这种闻所未闻的防御手段。
李默没有立刻返回西郊园区。他站在上海的繁华与平凡之中,感觉自己正站在两个战场的交汇点。
一个战场在实验室和超级计算机里,关乎于方程、能量和规则。
另一个战场,则在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关乎于信念、情感与意志的连接。
他通过苏晚,向“星火”联盟和默资本的核心团队传递了新的指示:在推进“火种”技术共享的同时,开始秘密筹备一个名为 “心弦” 的预备计划。该计划不涉及任何技术细节,其核心是,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通过所有可能的渠道,向尽可能多的人传递一个简单、纯粹的信息,呼吁他们在特定时刻,专注于某种共同的情感或信念——比如对家园的守护,对未来的希望,对生命的珍视。
这听起来近乎玄学,甚至是幼稚。但在理解了格陵兰蓝图的核心后,李默明白,意识的“频率”和“纯度”,或许比想象的更为重要。混乱、恐惧、分裂的意识,只会加速崩溃。而哪怕只是短暂汇聚的、相对纯粹的共同意向,都可能成为构筑防御场不可或缺的“基石”。
与此同时,他对自身那初生力量的探索也更加深入。他不再仅仅是被动感受周围的“心念”,而是开始尝试极其细微的“引导”和“共鸣”。
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将自身那丝融合了守护意志的“星火”缓缓扩散,如同投入池塘的涟漪,不去控制,只是传递一种“宁静”与“安定”的微弱信号。他观察到,周围几个原本显得有些焦躁的路人,情绪似乎真的平复了些许,步伐不再那么匆忙。一位正在训斥孩子的母亲,语气也莫名缓和了下来。
效果微乎其微,范围极小,且无法持久。但这证明了,他的力量,确实能对周围的心念场产生微弱的影响。这,或许就是未来构筑更大规模“意识防御场”的雏形和练习。
【规则解析(初级)效能恢复至 18%……】
【系统能量被动恢复速率稳定在 0.1%……】
系统的恢复依旧缓慢,但已重回上升轨道。而且,李默能感觉到,随着自身内在力量的成长,系统恢复的速度似乎也在微不可查地加快。它们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辅相成。
六十八天。
“织网”理论团队取得了初步突破。他们确认,格陵兰蓝图的核心在于“谐振”。并非物理上的声波谐振,而是意识波动在某种更高维规则层面的同步。要实现有效的防御,需要两个关键条件:足够规模的意识群体,以及这些意识所能达到的协同度(或称之为‘共鸣纯度’)。
规模,或许可以通过全球网络和媒体在关键时刻实现覆盖。但协同度,是最大的难题。如何在世界末日的恐慌面前,让数十亿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处境的人,短暂地心念一致?
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命题。
也就在这一天,一直监控贝法资本残余势力的“山猫”小组,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他们追踪到劳伦斯·贝恩(贝法资本CEO)的一个秘密情妇,在其一处隐秘住所的销毁资料中,找到了一页未被完全烧毁的笔记残片。
上面用一种近乎癫狂的笔迹写着:
“……他们(启迪者)说……‘钥匙’在‘噪音’之中……当钟声敲响,‘噪音’将归于‘有序’……我们……将成为新秩序的‘序章’……”
“钥匙”?“噪音”?
李默立刻将这条信息与苏哲教授笔记中提到的“背景噪音中的有序脉动”联系起来。“噪音”指的是宇宙背景辐射?还是……人类文明本身庞杂混乱的意识场?
而“归于有序”,听起来更像是指向“收割者”的“规则覆写”!贝法资本,或者说“启迪者”给予他们的承诺,竟然是让他们成为“覆写”完成后的“新秩序”的一部分?这究竟是恩赐,还是一个冰冷的谎言?
劳伦斯·贝恩和那几个失踪的核心人物,他们手中可能掌握着更多关于“启迪者”和“收割”的信息,甚至可能藏着那把所谓的“钥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