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山林的缝隙,洒在布满弹痕的隘口战场上。队员们正有条不紊地打扫战场:有的弯腰收集日军掉落的步枪和弹匣,有的将受伤的俘虏押往临时看管点,还有的则在清理阵亡士兵的遗体,脸上带着胜利后的肃穆。老周蹲在一具日军军官的尸体旁,小心地翻找着对方的口袋,希望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文件或地图。
“老周,你看这个!”一名队员拿着一个巴掌大的黑色皮质公文包跑过来,包身已经被流弹击穿了一个小洞,“在松井的指挥帐篷里找到的,里面好像有重要东西。”
老周立刻站起身,接过公文包。拉开拉链时,金属拉锁发出“咔啦”的轻响,里面除了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还有一个用防水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信封。他小心翼翼地拆开油纸,里面是几张折叠整齐的电报底稿,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日文,还有红色的印章印记。
“快,把翻译员小张叫来!”老周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小张是游击队里为数不多懂日文的队员,之前在县城的中学当老师,日军占领后才加入游击队。很快,小张匆匆赶来,接过电报底稿,蹲在地上借着晨光仔细阅读。
随着阅读的深入,小张的脸色渐渐变得凝重,手指也不自觉地握紧了底稿。“老周,这是……这是日军的军火运输电报!”他抬起头,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电报上说,三天后,会有一批军火从县城出发,经过附近的盘山公路运往前线,松井的任务就是带领部队在公路旁的三岔口接应这批军火!”
老周心中一震,立刻拿着电报底稿去找林墨和况国华。此时,林墨正在给受伤的队员包扎伤口,况国华则在检查缴获的轻机枪。听到老周带来的消息,两人都停下手中的活,围过来看电报。
“军火运输?”林墨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可是个好机会!如果我们能在半路截获这批军火,不仅能补充我们的装备,还能切断日军的补给线,让他们后续的进攻计划彻底泡汤!”
况国华接过电报底稿,仔细看了看上面的运输时间、路线和兵力部署,眉头微微皱起:“电报上说,军火车队有五辆卡车,配备一个小队的护送兵力,还会有两辆装甲车开路。盘山公路地形复杂,虽然适合设伏,但装甲车的火力很强,我们的土炸药和步枪很难对其造成有效伤害。”
“那我们可以在公路旁的鹰嘴崖设伏!”老周立刻说道,“鹰嘴崖那段公路两侧是陡峭的悬崖,中间只有一条车道宽的路面,而且有一个急转弯,车辆到那里必须减速。我们可以在悬崖上设置滚石和炸药,先炸毁装甲车,再对付后面的卡车。”
林墨和况国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赞同。“老周这个提议可行!”林墨站起身,对着两人说道,“我们现在就制定详细计划,把队员分成三个小组,各司其职,确保伏击战万无一失。”
三人找了一块平坦的空地,用树枝在地上画出鹰嘴崖的简易地图,开始分配任务:
- 狙击组:由况国华带领五名枪法精准的队员,埋伏在鹰嘴崖左侧的悬崖制高点,配备缴获的轻机枪和狙击步枪,负责压制日军的护送兵力,尤其是装甲车的机枪手,为爆破组创造机会。
- 爆破组:由老周带领八名队员,携带足量的土炸药和雷管,在鹰嘴崖的急转弯处埋设炸药,同时在悬崖上准备好滚石和树干,等装甲车进入埋伏圈后,先放下滚石阻挡车队前进,再引爆炸药炸毁装甲车。
- 冲锋组:由林墨带领十名队员,埋伏在公路右侧的灌木丛中,待装甲车被炸毁、日军护送兵力被压制后,迅速冲锋,夺取卡车里的军火,同时消灭残余的日军士兵。
“另外,还要安排两名队员去盘山公路沿线侦察,确认日军车队的具体出发时间和行进速度,及时向我们汇报。”况国华补充道,“再让村民们帮忙准备一些简易的防御工事,比如在冲锋路线上挖掘掩体,防止日军的反扑。”
计划制定完毕后,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侦察队员背着干粮和望远镜,沿着山林小路朝着县城方向出发;爆破组的队员则扛着锄头和铁锹,前往鹰嘴崖埋设炸药、准备滚石;冲锋组的队员们则在空地上进行战前训练,练习近身搏斗和武器使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坚定的神色。
村民们得知要截击日军军火车队的消息后,也纷纷主动前来帮忙。有的村民扛着木头和绳索,帮助爆破组在悬崖上固定滚石;有的村民则在家里熬制草药,准备好治疗外伤的药品;还有的村民则去山林中砍伐树木,制作简易的防御工事。整个洪溪村都动了起来,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伏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天下午,侦察队员传回消息:日军军火车队将于三天后的清晨出发,预计中午时分经过鹰嘴崖,护送兵力比电报上多了一个班,还增加了一辆侦察车在前面探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