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蒋介石的黄埔系与汪精卫的改组派明争暗斗,时而相互掣肘,时而试探拉拢,而身处漩涡中心的马小丑,之所以能从容周旋、不卑不亢,除了沈若雁稳固的兵权与林婉清的民生新政,更离不开夏晚晴筑起的坚实经济壁垒。苏、皖、豫三省的版图上,铁路纵横、工厂轰鸣、商船往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如同血液,滋养着十万大军与两千万百姓,成为马小丑“拥蒋不附蒋,联汪不依汪”策略的最硬核支撑。
作为三省财政经济总长,夏晚晴深知“经济是根基,粮草是底气”。在马小丑采纳平衡策略之初,她便向马小丑立下军令状:“军长,派系斗争拼的是实力,而实力的核心是经济。三个月内,我必整合三省资源,实现财政翻倍、物资充盈,让您无论应对何种变局,都无粮草匮乏之虞!”
彼时的三省经济,虽有基础却一盘散沙:江苏的纺织业被地方乡绅垄断,税收流失严重;安徽的煤矿开采混乱,运输成本高昂;河南的粮食丰收却因存储不当,时常出现霉变短缺;三省各自为政,物资调配脱节,往往是此地盈余、彼地匮乏。更严峻的是,蒋介石的中央政府虽拨付了军费,却暗中克扣铁路建设款项;汪精卫支持的华东商会,也试图在贸易中压低三省商品价格。夏晚晴深知,唯有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内外开源,才能真正实现经济自主。
一、统一税收:打破壁垒,厘清财源
整合经济的第一步,是统一三省税收体系。北伐前,三省沿用北洋军阀留下的税制,苛捐杂税多达数十种,厘金、亩捐、房捐、盐税层层盘剥,不仅百姓苦不堪言,商家纷纷避税,更导致大量税收流入地方乡绅与旧税吏的腰包。夏晚晴上任后,第一步便是“废苛捐、统税制”。
她率领财政团队深入三省各县,走访乡绅、商户、佃农,历时半个月,摸清了各地的税赋痛点。随后,正式颁布《苏皖豫三省统一税制条例》:废除北洋军阀时期的所有苛捐杂税,仅保留“田赋、商税、盐税、矿税”四项核心税种;田赋推行“十税一”,佃农与地主按实际收益分摊,严禁地主转嫁税负;商税区分行业,普通商户按营业额3%征税,奢侈品(如洋布、鸦片)按10%征税;盐税实行官督商办,统一盐价,杜绝私盐;矿税按产量5%征税,煤矿、铁矿等资源型产业额外缴纳1%的资源保护费。
税制改革的推行,遭遇了不小的阻力。江苏苏州的乡绅陆鸿章,垄断了当地的丝绸贸易,长期通过贿赂旧税吏偷税漏税,得知新税制要按实际营业额征税,当即联合十余位乡绅,以“罢市”相威胁,声称“新税制破坏商业,民不聊生”。
夏晚晴得知后,没有强硬镇压,而是亲自前往苏州,邀请陆鸿章与乡绅代表座谈。她带着详细的税收账本,摆在众人面前:“陆先生,各位乡绅,我知道大家担心税负增加。但请看看,北洋时期,你们虽偷税漏税,却要向税吏行贿,花费不低于正税;如今新税制透明,3%的商税远低于之前的隐性支出。更重要的是,政府征收的税收,将用于铁路建设、河道疏浚,改善运输条件,你们的丝绸运输成本能降低三成,这难道不是共赢?”
她话锋一转,语气坚定:“当然,若有人执意罢市、偷税,政府也有对策——查封商铺、追缴欠税,按军法处置。但我相信,各位都是明事理的人,不会因一己之私,损害苏州的商业根基。”
陆鸿章等人看着账本上的明细,又听闻政府将投入税收改善运输,心中的抵触渐渐消解。夏晚晴趁热打铁,承诺为合规商户提供运输补贴与贷款支持,陆鸿章最终带头签署了纳税承诺书,罢市风波顺利平息。
为确保税制落地,夏晚晴成立了“税收督查队”,从财政部门抽调精干人员,配备武装护卫,巡查三省税务征收情况。督查队查出安徽滁州的旧税吏张贪,利用职权截留盐税两万银元,夏晚晴当即下令将其逮捕,公开审判后押往煤矿劳役,并处没收全部财产。这一举措震慑了各地的贪腐分子,税收征收效率大幅提升。
统一税制推行三个月后,三省的税收收入较之前翻了一倍,月均税收达三十万银元,且征收成本降低了四成,彻底厘清了财源,为后续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物资调配中心:统筹全局,物尽其用
税收统一后,夏晚晴着手建立“三省物资调配中心”,选址南京,辐射苏、皖、豫三省,核心职能是“统一采购、按需调配、平衡供需”,彻底改变三省资源脱节的局面。
调配中心下设粮食、煤炭、钢材、布匹、药材五个专项小组,每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收集各地供需信息、制定调配计划、协调运输事宜。夏晚晴亲自制定了“月报 周报 日报”的信息报送制度:各地民政部门每月上报物资产能与储备量,每周上报供需缺口,遇突发情况(如灾荒、物资短缺)则每日上报,确保调配中心能实时掌握三省物资动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