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渐歇,晨光破云。
万灶台下,人山人海。
自京畿至边陲,百姓扶老携幼而来,百官列队而至,竟无一人喧哗。
他们不是来赴宴的——是来见证一个时代终结的方式。
苏晏清立于高台之上,素衣如雪,未束发冠,未佩金印,只披一件旧麻氅,领口磨得发白。
她手中捧着那口金锅,锅身斑驳,裂纹纵横,却在初阳下泛出温润光泽,仿佛承载了千钧重量的并非铜铁,而是人心。
皇帝驾临时,百官欲跪,百姓欲伏,却被侍从悄然拦下。
“不必。”天子抬手,目光落在苏晏清身上,声音微滞,“今日既为‘归心’,便由心而行。”
梁封相紧随其后,眉头深锁。
他扫视四周,只见百姓与官员混坐一处,皇子与乞丐同碗而食,连禁军都脱了甲胄,在灶前排队取碗。
这景象,不合礼制,不成体统,简直……动摇纲常。
他低声劝道:“陛下,此景有失尊卑之序,恐启民乱之端。”
皇帝没有答话,只是望着那口被置于万民灶心的金锅,眼神渐渐凝重。
他忽然意识到——苏晏清今日不穿紫袍,不执玉笏,甚至不曾向他行礼。
可此刻,她站在那里,竟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位真正的“相公”。
她不需要朝服加身,也不靠权柄压人。
她只需一锅清水,便能让天下同悲共泣。
小灶童阿守抱着木桶走上高台,手微微发抖。
他是三年前从北境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孩子,饿到啃雪吞冰,是苏晏清用一碗热粥救了他性命。
从此他跟着她走南闯北,烧火、淘米、守灶,唤她“阿娘”,哪怕她从不肯应。
“阿娘……”他怯生生地问,手指指向空锅,“水……要不要放米?”
全场寂静,无数双眼睛盯着那口锅。
苏晏清蹲下身,轻轻抚过孩子的头顶,指尖掠过他冻红的耳廓,像多年前她祖父那样抚过她的发。
“心到了,水也是饭。”她说。
话音落时,她伸出舌尖,极轻地触了一下锅沿。
那一瞬,天地仿佛静了一息。
这不是烹饪,是仪式;不是施舍,是唤醒。
【群体味联·终式·二阶】——以自身残损之舌为引,将十年所历之苦、所见之痛、所忍之屈,借食物为媒,直抵万人心神。
第一缕蒸汽升起,带着极淡的甜香,像是春泥化雪,又似枯木回青。
人们低头啜粥,才发觉碗中并非清水——那水不知何时已染成乳白色,入口绵软温润,竟如最醇厚的米羹。
可细看之下,锅底依旧空无一物。
有人尝到了幼年饥荒时母亲塞进自己嘴里的最后一口糙粮;
有官员忆起当年奉命焚毁灾民名册时,火舌卷起纸页上一个个名字的焦味;
一位老御史猛然捂住嘴,眼泪夺眶而出——他竟尝到了那个被他删去姓名、最终饿死村中的侄儿临终前咽下的树皮汤……
啜泣声如细雨般蔓延开来。
一名监察御史突然扑倒在地,额头磕在石板上,声音嘶哑:“我曾篡改赈粮账目……可这粥里……全是那些人临死前望天的眼神啊!”
梁封相脸色骤变,厉声道:“来人!清场!此等妖术惑众,速速——”
他话未说完,便僵在原地。
因为他看见,自己带来的八名禁军亲卫,全都捧着粗陶碗,跪坐在地,泪流满面。
其中一人仰头饮尽最后一滴,喃喃道:“娘……原来你当年饿着自己,就为了给我熬这一碗……”
没有人动,没有人听令。
整个万灶台陷入一种奇异的宁静。
没有言语,只有碗勺轻碰的声音,像春雨落在屋檐,像心跳汇成江河。
皇帝握着银勺的手微微颤抖。
他本想借这场宴会,将苏晏清神化为“女相庙”中的圣像,永世供奉,以信仰锁其魂魄,以香火控其威名。
可此刻,当他喝下这口“素心粥”,脑海中浮现的却是自己五岁那年,奶娘偷偷在他米粥里多加的一勺新米——那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觉得米饭甜得像蜜。
可第二天,那奶娘就被拖去杖毙,罪名是“僭越饲主”。
他的喉头猛地一哽,眼底浮起血丝。
原来他早已忘了饥饿是什么滋味,也忘了仁慈为何物。
而她,用一口空锅,把他遗失三十年的人心,还了回来。
高台上,苏晏清缓缓站起。
风再次吹起她的衣角,素白如蝶翼。
她望着脚下这片沸腾又沉默的大地,望着那些哭着吃粥的人们,望着龙椅上神色复杂、掌心出汗的帝王,也望着远处正在打桩立碑的“女相庙”工地。
她笑了。
很轻,很远,像雪落在湖心。
然后,她转身,伸手入怀。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她要说什么?
要留下什么遗训?
还是要当众接过那象征无上荣光的宰相金印?
可她的手,却只是缓缓探入袖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