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未深,京中却已风起云涌。
诏书尚未出宫,民间却早已口耳相传:“苏相公回来了。”孩童唱着俚曲,妇人焚香祷祝,街巷间炊烟不熄,家家户户自发支起小灶,锅中清粥慢煨,名为“相公灶”。
有人守至三更,只为等那一缕香气升腾,仿佛只要火不灭,便有人记得他们的苦。
可宫墙之内,政事堂灯火通明。
魏元衡端坐主位,玄色官袍纹丝不动,面容冷峻如铁。
梁断薪跪于阶下,头颅低垂,额角渗出细汗。
“火未焚。”魏元衡声音极轻,却字字如刀,“不是百姓自熄,是你们手软。”
梁断薪喉结滚动,不敢辩解。
他知道相公怒的不是火未灭,而是民心已动。
那一锅看似无味的白粥,竟让千万人同哭同悲,连北境戍边将士都悄然架灶,与民共食——这不止是烟火,这是人心归向。
“明日调龙骧卫三营入城。”魏元衡缓缓起身,袖中手指攥紧又松开,“以‘防暴乱、禁聚众’为名,拆尽坊市私灶,凡持锅不缴者,按逆民论处。”
梁断薪心头一震:“相公……边军急报,已有三营自行架灶,士卒与百姓围炉而坐,诵《素心粥记》……”
话未说完,魏元衡猛然拍案,青瓷笔洗震落碎地。
“军心亦乱?”他冷笑一声,眼底寒光迸射,“看来这锅粥,煮的不是饥肠,是兵权!她要的哪里是相位?是要做万民共主!”
他转身望向宫城方向,目光穿透重重屋脊,“一个厨婢之后,靠一碗白粥就想撼动百年朝纲?我大靖法度森严,岂容一锅灶火改天换地!”
殿外风雪骤急,吹得灯笼摇晃,影子在墙上撕扯成兽形。
而此时,百里之外的驿馆内,烛火微弱。
苏晏清倚榻闭目,素帛覆眼,唇角干裂,喉间隐隐有血腥气渗出。
她体内经脉如被烈火灼烧后重创未愈,每一次呼吸都牵动旧伤。
金锅静静置于身旁,锅壁尚存余温,映着跳动的烛光,像一颗不肯安睡的心脏。
阿一心立于床前,手中捧着一方陶碗,轻声道:“您听见了吗?京城百姓已在各坊设‘相公灶’,日夜轮守,说要等您回来第一口饭,由他们亲手奉上。”
苏晏清没有睁眼,只指尖轻轻抚过锅沿,那一瞬,心湖微漾。
她“看”到了。
南方某镇,一间低矮茅屋内,老者颤巍巍将最后一把米倒入锅中。
锅不大,水不多,火也不旺,但他神情肃穆,如同祭祀。
妻子三年前病逝,临终前没能吃上一顿饱饭。
如今这锅粥,是他攒了半月口粮才凑齐的。
他喃喃:“吃这一口,像给亡妻上了香。”
苏晏清嘴角忽地弯起一丝极淡的笑。
原来味不是传的,是还的。
还的是遗忘的情,埋葬的痛,和那些从未被人认真听过的一声叹息。
门外传来扑通一声响。
小传火跪倒在门槛前,双掌冻裂,渗出血丝,怀中紧紧护着一只陶罐。
罐身裹着三层布,仍透出微弱暖意——那是从七十二城传递而来的“母粥”,如今仅存余温。
她声音嘶哑:“六十九城百姓跪接火种……有一村无柴可燃,抬出祖坟棺木作薪,说‘宁烧祖骨,不熄此火’……还有人抱着孩子在雪中守了一夜,只为让孩子记住——这世上,有人为我们煮过饭。”
苏晏清缓缓取下蒙眼素帛。
视线模糊,眼前光影重叠,但她还是努力看清了少女的脸。
那是一张稚嫩却坚毅的脸,眉梢凝霜,嘴唇发紫,眼里却燃着不肯熄的火。
她颤抖着抬手,轻轻抚过小传火凌乱的发丝,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你不是送火……是送命。”
“把别人忘了的命,送回去。”
话音落下,屋内寂静如渊。
金锅忽然轻轻一震,似有所感。
苏晏清闭上眼,心神沉入那无形的“味联”之中。
她感知到千里之外,无数灶火仍在燃烧,哪怕风雨压顶,哪怕刀兵逼近,那些火,依旧倔强地亮着。
这不是技艺的胜利,也不是权力的游戏。
这是人心本身,在长久的寒夜里,终于肯为自己点燃一盏灯。
窗外,风雪渐歇。
东方天际,一抹微光悄然浮现,像是黎明前最沉默的承诺。
而在京城宫门前的长阶之下,积雪尚未融化,却已有脚步声零星响起,由远及近,不疾不徐。
仿佛有什么正在赶来。
陈民望带着百人队伍抵达京城南门时,天光尚在挣扎破晓。
他们衣衫粗陋,脚步却齐整如一,背负的陶瓮里盛着七十二城传来的灶灰——那是无数人家锅底刮下的余烬,混着泪水与誓言,一路用命护送而来。
每一捧灰中,都藏着一段未曾被听见的故事:有老妪临终前含泪咽下的最后一口稀粥,有边镇孩童冻裂的手捧过热碗时的颤抖,还有寡妇守着冷灶三年,只为等一句“有人记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