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金殿静默。
琉璃瓦上薄霜未化,晨光斜照在丹墀之上,映得玉阶如冰。
百官垂首肃立,无人敢言。
大靖皇帝端坐龙椅,目光沉沉落在苏晏清身上。
她立于白玉石阶中央,身姿纤瘦却挺直如松,手中捧着两样东西——一卷泛黄的伪供底档,一片边缘焦裂、刻有心形锁纹的陶罐残片。
她不能说话。
三日前那场“心觉共鸣”耗尽了她的声带元气,喉间经脉受损,医官断言需百日静养方可发声。
但她今日必须开口——哪怕不开口。
她跪地铺纸,取朱砂笔,在素白宣纸上缓缓落墨。
笔锋稳健,却不绘字,而画一锅汤。
锅无华饰,汤无荤腥,清水微沸,米粒浮沉,唯中心一点红,是一枚用血调过的朱砂写就的“赎”字。
风穿殿过,卷起一角纸页,仿佛有魂在低语。
群臣屏息。
这幅图无声胜有声。
它不辩解,不控诉,只呈现一种最原始的滋味:人饿了想吃饭,冷了想取暖,错了……也想回家。
就在此时,玄镜司都督萧决迈步出列。
黑袍曳地,腰佩寒铁令,他行至苏晏清身侧半步,声音如冷铁相击:“臣奉旨彻查灶狱旧案,历时七昼夜,提审幸存伪证七人,刑具十八种,焚灶记录三十七册。”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匍匐在侧的刑部老臣,“查实:灶狱未经圣裁,私自设立已逾三十年;刑镬使以‘味刑’逼供,令囚者尝极苦、极酸、极腐之物直至神志错乱,七名画押之人皆受胁迫,指印系以烧酒浸皮后强行按压。”
他取出一枚铜匣,打开,里面是半截被腐蚀的手指骨。
“此为第三伪证人赵五郎遗骸,生前每日被迫吞食‘千悔汁’,肝胆俱溃。其临终前咬破手指,在墙缝写下‘我未说谎’四字。”
满殿死寂。
皇帝的手指微微颤动。
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冤案翻案,而是对王朝司法根基的一记重锤。
“赵廷章当年构陷苏氏一族,借‘以食谋逆’之名清洗异己,如今证据确凿。”萧决声音更冷,“依律,当追斩九族。”
朝堂哗然。
赵家虽已败落,余脉仍在地方盘踞,牵连甚广。
但皇帝没有犹豫。
他的视线再次落回那幅“赎汤图”,看着那个漂浮在清汤中的“赎”字,良久,提起朱笔,落下一道批红:
“准。灶狱废,改为‘悔膳坊’,归膳政司辖。即日起,凡涉饮食之刑,悉数革除。”
旨意落定,钟鼓齐鸣。
三日后,悔膳坊改灶大典。
昔日阴森的地宫已被清理干净,铁链拆卸,刑架焚毁,唯有主灶尚存。
苏晏清亲率炊火阁弟子步入旧址,身后跟着阿赎与百余名曾为悔囚的男子。
他们衣衫整洁,面容憔悴却眼神清明。
她摘下手套,露出那双尚未痊愈的手——指尖焦黑,结着暗红血痂。
昨夜她还在试验“归真汤”的火候,为求一碗无味却温润的汤,反复试熬十二次,直到掌心再度灼伤。
“开炉。”她以手语示意。
阿赎点头,指挥众人将主灶拆除重铸。
新灶不再深埋地下,而是抬高三尺,象征从幽冥升向人间;灶门朝东,迎第一缕朝阳;灶心预留空槽,苏晏清亲自将“心锁陶罐”的残片嵌入其中。
传说此罐乃御膳房祖传之物,能盛人心悔意,燃而不毁。
如今碎而复用,正是破而后立之意。
柴火点燃,火焰初起温和,渐渐稳定。
苏晏清挽袖上前,亲手淘米、切姜、注水。
糙米未经精磨,野姜带着泥土气息,清水来自城外活泉。
三物入锅,慢火细炖。
无香,无色,无味。
可当第一缕蒸汽升起时,有人开始抽泣。
刑镬使被关在他亲手设计的囚室里,透过铁栅望着这一切。
他看见苏晏清赤手搅动滚烫的粥汤,血珠顺着指尖滴入锅中,溅起微小的泡影。
“你疯了!”他嘶吼,“这等寡淡之物,如何教人悔过?!我的‘百味刑’能让贪官吐出赃银,让叛臣自承罪状!你这是纵容罪孽!”
苏晏清抬起眼,望向他。
然后,她在湿热的灶台上,用指尖蘸灰,写下一行字:
你建的是狱,我建的是家。
她端起第一碗汤,走向悔囚甲。
男人浑身发抖,跪在地上不敢抬头。
“苏姑娘……我抄录伪供,害你祖父问斩……我不配喝这汤……”
苏晏清蹲下,像当年在北境战场上喂重伤士兵那样,轻轻吹凉勺中热汤,递到他唇边。
一勺,又一勺。
泪如雨下。
“这味道……”他哽咽着,“像我娘还在的时候……灶台上的饭香……她说……做错事的人,只要肯回来,锅里总是热的……”
百囚依次上前,每人一碗,每饮毕,便叩首一声:“我愿赎。”
阿赎立于归真灶旁,开始传授“悔膳十法”——以食劳赎贪,以清粥赎奢,以共食赎孤,以守火赎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