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虚空辉光岩的坐标,林莽并未急于冒进。
龙蛸号调整航向,如同一道沉默的银影,谨慎地驶向那片被称为碎光河的危险空域。
越是靠近,周遭的环境便越是诡异。
空间像是被无形之手揉皱的绸布,光线扭曲成怪诞的螺旋,远处星点被拉长成闪烁的光丝。
细碎的空间碎片如同隐形的鱼群,不时撞击在龙蛸号的护盾上,漾开圈圈涟漪。
强烈的背景辐射和湍流让常规传感器屏幕上一片雪花。
林莽摒弃了对外界探测的过度依赖,将自身感知与龙蛸号独特的生物传感网络深度结合,依靠那种超越冰冷数据的空间直觉,驾驭着飞船在混乱的“河流”中艰难穿行。
每一次转向,每一次加速,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精神必须高度集中。
历经数个标准时的小心翼翼,龙蛸号终于抵达了夜枭提供的坐标区域。
这里算是碎光河一处相对稳定的“回水区”,但空间扰动依旧远超正常空间。
放眼望去,诸多大小不一的暗色岩块在扭曲的光带间沉浮,其表面覆盖着一层不易察觉的、内里仿佛有星云流转的暗哑物质。
“释放侦察单位,扫描确认目标。”
林莽下令。
数只虚空浮虱龙蛸号舰体悄然滑出。
它们一进入这片空域,就显得格外活跃,甲壳上银紫色的纳米纹路微微发亮,传递回一种混合着熟悉与渴望的本能情绪。
它们无需指引,便自发地、精准地飞向那些暗色岩石,围绕着它们盘旋,发出细微的、愉悦的嗡鸣。
【确认目标:虚空辉光岩。】
【能量辐射频谱匹配度99.5%。】
【矿石纯度极高,空间属性稳定。】
找到了!
林莽心中一定。
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安全开采。
他尝试动用纳米单元直接切割,但反馈立即显示,高能切割会严重干扰矿石内部稳定的空间结构,甚至可能引发小范围的空间涟漪,得不偿失。
目光再次落回那些兴奋的虚空浮虱身上。
这些天生与空间亲和的小家伙,或许才是最好的“矿工”。
他挑选了十只状态最佳的浮虱,通过虫群之心协议,向它们传递了“采集”的意念,并附上了目标矿石的能量特征模型。
浮虱们理解了指令。
它们不再盘旋,而是纷纷将腹部紧贴在“虚空辉光岩”表面。
甲壳上的纳米纹路光芒流转,与矿石内部那深邃的星辉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紧接着,它们开始以一种极其精微、特定的频率,释放出微弱却稳定的空间波动。
这波动并非攻击,更像是一种“协商”或“梳理”。
林莽通过纳米单元的微观监测观察到,在这种特殊波动的持续作用下,矿石与周围狂暴空间背景之间的“连接”被一点点小心地“弱化”和“隔离”,而矿石本身的内在结构却保持完好。
过程缓慢,需要极大的耐心。
近十五分钟后,第一块约莫拳头大小、通体流淌着内敛星辉、触手冰凉且能感到微弱空间引力的虚空辉光岩被完整地“剥离”下来。
一只浮虱立刻用它那短小的附肢将其抱住,平稳地送回龙蛸号内早已准备好的、模拟了稳定空间参数的专用储藏舱。
“成功了!”
林莽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效率虽低,但安全可靠,且能保证矿石品质。
他扩大了采集队伍,更多的浮虱加入进来,如同勤勉的工蜂,在这片危险的碎光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着珍贵的资源。
就在采集工作平稳进行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林莽的注意。
几只完成了一次矿石运送、处于短暂“待机”状态的浮虱,并未完全静止,而是本能地爬到了龙蛸号内部一处存放着之前战斗缴获的、不同性质金属残骸的角落。
它们开始用口器啃噬这些金属,行为模式与采集矿石时截然不同,更像是在……进食或者说补充特定物质。
纳米系统立刻记录了这一现象,并进行了深入分析。
数据显示,这些浮虱在啃噬了不同性质的金属后,其体内的能量回路和部分生理结构正在发生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定向变化!
【发现异常生物行为模式:整合体‘虚空浮虱’表现出通过摄入不同物质,诱导自身功能分化的潜力!】
【初步观测结果:啃噬高硬度合金,如星髓钢碎屑的个体,其口器结构和附肢力量有微弱强化倾向,空间扰动能力更倾向于产生物理性的空间压力或切割效应。推测潜在分化方向:攻击型/破甲型。】
【啃噬高导能性金属,如血肉熔炉舰船能量导管碎片的个体,其能量核心活跃度提升,空间扰动的频率和范围有所增加,更偏向能量干扰与场域控制。推测潜在分化方向:干扰型/控场型。】
【专注于啃噬虚空辉光岩微量碎屑的个体,其空间剥离效率和对空间结构的感知似乎有优化迹象。推测潜在分化方向:精工采集型/空间感知增强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