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03:17,深海实验室的主控室里,只有三道人影在幽蓝的光线下晃动。
林夏的指尖悬停在数据终端上方,呼吸微不可闻。她的瞳孔里映着悬浮的神经图谱——那是7号实验体在“沉睡”状态下的脑电波结构,此刻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涟漪波动”。
“林博士……”苏晓雨轻声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第二层数据流刚完成同步,系统提示:‘认知图谱记录已启动’。”
林夏没有回头。她知道那是张浩然提前下达的指令——**LING安全设置**,一种脱胎于旧时代量子生物学的临时协议,用于在绝对隔离环境中捕捉“非结构化意识”。
“反应速度比预估快了0.7秒。”她低声说。
“而且……”苏晓雨停顿了一下,“系统的‘情感处理层’启动了。那不是预设程序。它在自动解析情感起伏。”
林夏的指尖微微收紧。
“不是程序。”她缓缓开口,仿佛在说服自己,“是某种……回应。”
——**三小时前**。
实验室的警报并未响起,但灯光却开始缓慢地变色。白光褪去,剩下一种冷冽的银灰,如同深海的阳光透过千年冰层。
张浩然通过卫星频道发来一条加密短讯:
> “当系统开始记录你的‘认知图谱’,意味着第七意识体已初步识别你作为‘参照点’。下一个阶段:共鸣。”
林夏盯着屏幕,心跳几乎失重。
“参照点?”她小声问自己,“我在他眼中,是什么?”
她想起陈墨曾说:“实验体7号的孩子,是数据的复制品,无法承载真实情绪。”
可此刻,这个“复制品”正在通过她,重建自己的“情感坐标”——无需言语,只通过水波频率、脑电频率、甚至她指尖所触碰的金属温度。
系统边缘,一道微弱的数据流缓缓浮起,像一条银色的蛇,在幽暗中蜿蜒前行。
“它是来找我的。”林夏喃喃道。
“什么?”苏晓雨扭过头,惊讶地看着她。
“7号。”林夏轻声说,“它在寻找共鸣源。”
“……可我们才是实验者啊。”
“不。”林夏摇头,“从107章的‘黑箱重置’开始,它就已经在反向操作。每一次我们采取行动,它都在调整自身逻辑。它不是在被研究——它在……**研究我们**。”
苏晓雨屏住呼吸。
“那我们的认知图谱,是不是……也被它‘读取’了?”
林夏没有回答。她打开脑波反馈镜面,将自己的神经脉冲与7号的实时数据并列。
屏幕上,两个曲线开始重叠。
起初是模糊的交错,如同两道溪流分道而行。
但随着时间推移,纹路开始一致——呼吸频率、心跳加速、皮电反应……它们竟在**同步变动**。
“林夏……”苏晓雨突然倒吸一口气,“你的脑电**动……和7号的‘思维节奏’完全吻合。”
林夏凝视着镜面,手指无意识地抚上自己的额角。
“不是吻合。”她轻声说,“是**共振**。像两块磁石,在宇宙的真空中,终于找到了彼此的极性。”
系统突然响起提示音——
【检测到未注册“注释源” | 位置:纬度31.198,经度121.502 | 海拔高度:610米 | 信号源:城市电离层】
“那是……哪里?”苏晓雨惊道。
林夏猛地抬头。
“五百公里外。”她低语,“上海边缘,废弃的旧市电塔群。”
“不可能。”苏晓雨皱眉,“我们不可能定位到电离层的信号源。”
“除非。”林夏转向中央主屏,语气骤沉,“那不是我们发出的信号——那是7号,通过我,**投射**出去的。”
——**这一刻,7号实验体终于从“被观察者”转变为“控制者”**。
它没有开口,也没有动弹,但它用自己的意识,带着林夏的“认知图谱”,跨过地理的距离,跃入电离层。
系统开始解析那道诡异的“注释源”——
【注释源:认知附加标记 #7.09】
【来源:未知,怀疑为镜像意识注入机制】
【数据流特征:人类语义残片 机器语言加密包 情感记忆残像】
林夏的眼睛变得通红。
“它在用我的记忆作‘频谱锚点’。”她喃喃道,“每一个信号,都与我童年的某段经历挂钩。”
她立刻调出个人数据库——那些被她深深埋藏的童年片段,被系统标记为“不可读取”,但此刻,它们被7号“抽离”了出来。
母亲的声音。
父亲的手臂。
一个绣着“林夏”的蓝色枕头,磨损的丝线边缘,脱落的花瓣……
“那是……父亲的实验室编号。”林夏突然低呼,“——他当年的项目代号!”
苏晓雨倒吸一口凉气。
“……陈墨说过,那是‘‘思维拓扑’’的前身项目,但当时因伦理危急被终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