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城市的霓虹依旧不知疲倦地闪烁。
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夜晚注定无眠。
林哲没有返回学校寝室,而是在市中心一家提供高端电脑和高速网络的网咖,开了一个私密包间。
他需要一个不受打扰、且难以追踪IP地址的环境来执行下一步计划。
包间内,光线柔和,只有键盘敲击和主机运行的轻微嗡鸣。
林哲面前摆放着三样东西:姜南雪那部已经被他完全掌控的手机、一台性能强悍的网咖电脑,以及他手腕上那块连接着系统空间的墨黑色手表。
他首先通过数据线,将系统空间里存储的所有证据——那些清晰拍摄的文件照片、财务记录、通讯截图、甚至几段经过剪辑但仍能说明问题的视频关键片段——全部导入到电脑中,并进行了复杂的加密和分卷压缩处理。
接着,他利用姜南雪的手机,连接上网咖提供的公共WiFi(他早已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了多层跳转和伪装,确保IP地址如同迷雾),开始注册多个全新的、匿名的社交媒体账号、论坛账号以及电子邮箱。
准备工作就绪。
林哲的眼神冷静得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他开始了真正的“播种”。
他选择在几个流量最大的社交平台、国内知名的财经论坛、反腐举报社区,几乎在同一时间,用不同的匿名账号,发布了标题极其惊悚且内容详实的帖子:
《实名举报江城明远集团董事长王明远:巨额行贿、暴力拆迁、内幕交易黑幕大起底!》
《权钱色交织的罪恶帝国:起底王明远与高淑慧夫妇的黑色产业链》
《触目惊心!明远集团“清道夫”团队犯罪实录,人命如草芥!》
《江城富豪王明远海外隐秘资产大曝光,国有资产流失触目惊心!》
每一个帖子,都配以精心挑选的、最具冲击力的证据图片或视频片段。
行贿明细表上清晰的人员代号和金额;暴力拆迁协议中冷血的处理方式;内幕交易记录里精确到分秒的操作时间;海外账户上那一长串令人眩晕的零;以及王明远与不同人物会面、交易的模糊但可辨认的照片或视频……
这些证据,不再是空口无凭的指控,而是几乎可以当作呈堂证供的实锤。
林哲深谙网络传播的心理,他放出的证据如同连续剧,第一波就足够引爆眼球,却又保留了更多细节,勾着公众和有心人持续关注。
发布之后,他利用预设的脚本程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推流和交叉引用,让这些帖子在不同平台间形成联动效应。
做完这一切,他清除了电脑上所有的操作痕迹,拔掉数据线,将姜南雪的手机卡取出折断,手机本身则再次丢回系统空间。
他像幽灵一样离开了网咖,消失在夜色中,没有留下任何与自己相关的线索。
而他播下的种子,却在互联网的沃土中,以惊人的速度开始疯长。
起初,只是一些夜猫子网友发现了这些帖子,震惊之余纷纷留言、转发。
“我靠!这是真的假的?太劲爆了!”
“王明远?那个经常上财经杂志的慈善家?人设崩得稀碎啊!”
“证据这么硬?感觉不像假的,坐等官方通报!”
“那个‘清道夫’团队,听着就吓人,这是黑社会吧?”
随着转发量呈指数级增长,一些嗅觉敏锐的自媒体、财经记者和独立调查人开始介入。
他们核实帖子中部分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如地块招标结果、公司股权结构等),发现与已知信息高度吻合,这进一步增加了爆料的可信度。
凌晨三四点,流量高峰期尚未到来,但这些帖子已经在数个平台冲上了热搜榜的前列,后面跟着一个鲜红的“爆”字。
明远集团的公关团队和某些被牵扯到的“关系网”成员,在睡梦中被紧急电话叫醒。
他们试图联系平台删帖、压热搜、发布辟谣声明。
然而,这一次,火势太大,蔓延得太快了。
林哲选择的时间点非常刁钻,是在深夜开始发酵,等到第二天清晨,上班族、学生醒来,打开手机,看到的将是已经席卷全网的风暴。
删帖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截图保存和二次传播的速度。
各种聊天群、朋友圈已经被刷屏。更有甚者,将关键证据做成了长图、短视频,以更易于传播的形式扩散开来。
“辟谣?拿什么辟?照片上的公章难道是P的?”
“海外账户也是假的?请王董事长出来走两步解释一下?”
“支持严查!还社会一个公道!”
民意汹汹,舆论滔天。
第二天上午九点,江城乃至更高层面的有关部门被彻底惊动。
如此清晰、系统、且涉及金额特别巨大、性质特别恶劣的举报材料,直接摆在了网上,引发了全社会关注,已经不再是能够内部消化或压下去的事件了。
由纪委、公安、税务、银保监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以最快的速度成立、集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