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自“旅者”停泊于太阳系边缘,星澜与地球正式建交,已然过去了十个地球年。
这十年,并非平静的十年,而是人类文明(乃至融合了星澜影响的新文明形态)以燃烧般的速度狂奔、蜕变、重塑的十年。
一个崭新的纪元,在旧世界的基座上,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傲然挺立。
社会的蜕变:贡献纪元与“根”的繁荣
“贡献点”体系早已深入人心,并进化得更加精细和智能化。
它不再仅仅是分配资源和“火种”名额的冰冷指标,更演变为一种社会认同和价值实现的综合体现。
个人的贡献通过全球神经网络实时评估,与学习、创造、协作、甚至对社区和环境的正向影响挂钩。
货币并未完全消失,但其重要性大大降低,主要用于非核心的个性化消费和艺术创作领域。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为文明攀升贡献力量”。
这种氛围下,曾经困扰人类的许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资源浪费、内耗——得到了极大缓解。
不是因为问题被完美解决,而是在一个拥有共同、宏大且紧迫目标的社会里,许多旧的矛盾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耸入云的建筑表面覆盖着光合作用涂层或能量收集膜,空中是井然有序、几乎无声的“巡天”飞行器流,地面则大部分归还给了绿植、公园和步行区。
污染成了历史课本里的词汇,能源近乎无限清洁。
教育体系被彻底重构。
基础科学、工程学、宇宙社会学、以及基于“避难所”知识提炼出的新学科成为核心。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使得学习成为一种沉浸式的、探索宇宙奥秘的体验。
孩子们在模拟环境中亲手组装星舰引擎,或与AI导师辩论高维空间几何。
艺术创作空前繁荣,但主题大多围绕着星辰、文明、未知与希望。
一种混合了人类情感张力与星澜能量美学的“星际主义”艺术流派成为主流。
这就是“根文明”的繁荣景象——一个高度协同、充满活力、专注于自身发展和防御的、扎根于太阳系的强大实体。
科技的飞跃:从应用到理解
对“避难所”知识的消化,从最初的应用层面,逐渐深入到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再创造。
空间技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在月球轨道建造的“跳跃之门”实验站,成功实现了物质在太阳系内两个固定坐标之间的、近乎瞬时传送。
虽然能耗巨大且距离有限,但这标志着人类-星澜联合体真正掌握了成熟的空间跳跃技术,为未来的深空航行和防御机动奠定了基础。
基于“时空迷宫”理论,地球和火星的防御系统完成了全面升级。
“轩辕剑”星环和“沉默堡垒”不再是单纯的硬防御,其周围空间被赋予了复杂的拓扑结构,任何未经授权的闯入者都可能陷入时空循环或被抛向随机方向。
太阳系,真正变成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刺猬迷宫”。
能源方面,“幽能井”原型机实现了持续负72小时的稳定能量输出,证明了真空零点能利用的可行性。
虽然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距离,但能源革命的曙光已然显现。
生命科学的进步更为惊人。
基于对星澜能量生命形态和瓦塔兰雅基因技术的融合理解,人类的平均寿命预期被提升至200岁,并且大幅增强了对抗疾病和辐射的能力。
意识上传和数字化生存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伦理争议巨大,但至少为“火种”计划提供了更可靠的长期保存方案。
更重要的是,科技的发展不再是无根之木。
科学家们开始真正理解许多技术背后的深层物理规律,而不仅仅是知其然。
这代表着文明整体科技树的夯实与攀升。
“播种”的回音与“织网”的延伸
“深空播种计划”持续进行。
十年间,又有数批方舟启航,带着更新的技术和更明确的目标。
而那些早已出发的“种子”,也开始陆续传回零星的信号。
大部分是定期的状态报告和沿途的宇宙环境数据,证明它们仍在正常航行。
但偶尔,也会有一些令人振奋的发现:
· 一艘“信风级”侦察舰报告,在距离太阳系120光年外的一个星云中,探测到异常的规则对称性结构,疑似非自然形成,已标记并持续观测。
· 几艘“蒲公英级”方舟成功在偏远星系的冰卫星上建立了自动化前哨站,开始了资源采集和基础工业建设,如同在黑暗中点燃的微弱篝火。
这些回音,让“根文明”的人们感到欣慰,他们播撒的种子正在宇宙中顽强地存活和探索。
而绝密的“织网”计划,也在不断延伸。
“模糊面纱”项目已初步部署,太阳系在外界观测中正变得越来越“平淡”和“不起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