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
当这个倒计时从模糊的预期变为冰冷的现实,一种奇异的氛围笼罩了知情者的世界。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最后的疯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致的、近乎压抑的平静,仿佛暴风雨来临前凝固的空气。
整个“守护神”计划,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像一台被输入最终指令的机器,开始了最后阶段无声而疯狂的冲刺。
“方舟”启航与“火种”的抉择
“火种”计划的争论,在“伊娃”那0.01%的胜率面前,戛然而止。
再无人质疑其必要性,只剩下执行时的残酷决断。
五艘庞大的“火种舰”在绝对保密下,悄然离开了各自的建造船坞,如同幽灵般隐没在太阳系的阴影处——一艘潜藏于木星狂暴大气层深处的特定湍流层;一艘附着在一颗编号S-7743的、轨道极其偏远寒冷的冰质矮行星内部;一艘伪装成巨型陨石,混入柯伊伯带无数冰岩之中;另外两艘则借助星寰科技提供的、尚不成熟的短时空间隐匿技术,进入了某种非活跃的“潜行”状态,位置仅有林哲和GSC最高议会掌握。
遴选过程是一场无声的、撕裂灵魂的风暴。
全球范围内,依据贡献点、基因多样性、知识结构、年龄等冰冷指标筛选出的三十万人(包括一万名处于冷冻状态的胚胎),在武装人员的“护送”下,与家人进行着此生最后一面。
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压抑的哭泣、绝望的拥抱和空洞的眼神。
他们是被选中的“希望”,却背负着抛弃同胞的沉重十字架,驶向吉凶未卜的深空。
地表社会对此并非一无所知。
当那些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和经过严格筛选的年轻人在一夜之间“消失”时,一种被遗弃的悲凉和认命般的绝望,如同寒霜般覆盖了剩下的人们。
骚乱并未大规模发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的麻木和一种诡异的、专注于当下的平静。
“堡垒”的最终形态与“利剑”的淬炼
所有的资源,再无保留地倾泻到最后的防御工事上。
地球的“轩辕剑”星环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升级。
数以万计的新型炮塔、导弹发射井和“宙斯盾”节点被加装,能量管线如同巨树的根系般深入行星内部,连接着上百座超大型聚变反应堆和经过强化的全球电网。
整个星球仿佛被包裹在一个散发着微弱蓝光的、充满致命尖刺的金属茧中。
月球的“广寒宫”基地几乎被掏空,所有工业产能都用于生产最后的武器和备件。
其表面布满了伪装成环形山的重型离子炮台和引力波干扰器。
火星的“新家园”市进入了战时管制,大部分非战斗人员转入地下深层掩体。
而“沉默堡垒”则彻底露出了它的獠牙。
在林哲的授权下,“伊娃”激活了部分此前一直处于封存状态的武器系统——相位折叠炮的试射在火星卫星火卫一上留下了一道深不见底的疤痕;局部空间锁定力场成功将一块测试用的小行星碎片凝固在虚空之中长达数小时。
这里是人类防御体系中最坚硬、也最危险的核。
舰队完成了最终的集结和磨合。
“太阳系第一机动舰队”(以“卫士”级和“堡垒”级为主)驻守地球轨道;“第二机动舰队”驻守火星轨道,与“沉默堡垒”形成犄角之势。
尚未完全建成的“基洛夫”级首舰“赤霄号”,也被强行拖出船坞,作为地球方向的旗舰和最终屏障。
所有舰只的弹药库被填满,反应堆超载运行许可被下发,AI战术核心被授予了更高的自主开火权限。
“迷雾”的弥漫与“回声”的试探
“迷雾”计划被全力执行。
成千上万个体积不等、技术层次各异、携带者从友好问候、历史介绍到拼死威胁、技术陷阱等五花八门信息的探测器,被射向“旅者”可能的路径方向。
它们是人类文明在沉默中发出的、混乱而矛盾的回响,旨在迷惑、拖延,哪怕只能争取到微不足道的几分钟。
同时,一支由三艘“哨兵”级侦察舰组成的敢死队——“探针小队”,受命前出至奥尔特云边缘,试图在“旅者”进入太阳系前,进行最后一次、也是最危险的一次近距离侦察。
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保持绝对静默,在不暴露自身的前提下,尽可能获取“旅者”的影像、结构、能量信号等关键数据,然后……自求多福。
社会的最后光景
地表世界,时间仿佛变慢了。
官方并未宣布末日,但一种心照不宣的终结感,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学校依旧上课,但课程变成了生存技能、基础科学史和人类文明精华的浓缩讲解。
工厂依旧运转,但生产的更多是储备物资和简单的防御工具。
人们照常生活,但聚会中多了沉默,拥抱中多了力量,眼神交汇中多了无需言语的理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