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城下的一场里应外合的突袭,如同惊雷炸响,彻底击溃了匈奴左贤王精心布置的围城大军。左贤王在亲卫拼死护卫下,仅率数千残兵败将仓皇北遁,遗弃辎重、马匹、伤员无数,营寨一片狼藉。经此一役,匈奴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再难组织起有效的攻势。
消息传至镇远关,全军振奋!昏迷数日的定北侯慕容皓,竟在医官施针灌药后悠悠转醒,闻听捷报,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血色,紧握萧景珩的手,连道三个“好”字,随即又因虚弱沉沉睡去,但病情已趋稳定。
军心大定,良机不容错失。慕容皓虽未痊愈,但已能倚靠床榻听取军报,口授方略。他与萧景珩及诸将商议后,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一举收复此前被匈奴侵占的云州外围失地,将战线向北推进,彻底掌握战场主动权!
镇远关城门大开,养精蓄锐已久的主力大军,汇合自朔州南下的朝廷援军以及经过短暂休整的朔州守军,组成一支兵强马壮、士气如虹的联军,以慕容韬等骁将为前锋,旌旗招展,鼓号喧天,向北席卷而去。
匈奴新败,士气低迷,各部族兵马惊魂未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有效抵抗。胤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被匈奴占据的马兰峪等要隘相继光复,沿途零星的匈奴部落望风而逃,遗弃的营地和掠来的物资尽归胤军所有。联军一路高歌猛进,将实际控制线向北推进了二百余里,直至阴山脚下水草丰美之地,方依据慕容皓“稳扎稳打,不可冒进”的将令,择险要处筑垒屯兵,巩固新收复的疆土。
萧景珩在此过程中,并未直接参与前线冲杀,而是充分发挥其“参军知事”的职能。他协助慕容皓调度粮草,确保大军供给无虞;安抚新附百姓,招揽流亡,恢复生产;整理军功,秉公记录,及时奏报朝廷请赏。其处事公允,条理清晰,深得将士信赖。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建议对俘虏的匈奴伤兵及部分小部落采取怀柔政策,给予医治,遣返部分老弱,宣扬大胤威德,此举有效分化了匈奴内部,减缓了其集结反扑的速度。
经此一连串打击,匈奴单于庭震动。左贤王损兵折将,威望大损,内部主和派势力抬头。持续数月的战事已耗尽匈奴积蓄,牛羊损失惨重,这个冬天将异常难熬。权衡利弊之下,匈奴单于终于遣使,携带贡品,前往胤军大营请求议和。
使者言辞谦卑,承认战败,愿归还此次南侵所掠全部人口财物,承诺约束部落,不再犯边,并请求重开边境互市。
慕容皓召集众将商议。多数将领主张应接受议和,认为此时天气转寒,利于匈奴骑兵而不利于我军久驻,且朝廷连年用兵,国力消耗亦大,见好就收方为上策。萧景珩亦持此见,他补充道:“匈奴虽败,根基未损,若逼之太甚,恐其困兽犹斗。今其主动请和,正可借此巩固战果,休养生息,恢复边陲元气。且可令其称臣纳贡,在道义上使我朝占据绝对主动,符合陛下‘以战促和’之初衷。”
慕容皓深以为然,遂以战胜之姿,与匈奴使者划定新的边界,严申条款,要求匈奴称臣,岁纳贡赋,并送王子为质。匈奴使者一一应允。和议达成,北疆战事,暂告一段落。
捷报连同和议条款以八百里加急飞送京师。消息传开,举国欢庆!自匈奴南侵以来,边关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如今终于迎来和平,且是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换来的有利和平!
在此次北疆之战中,文安伯萧景珩的表现堪称惊艳。初时以诗文鼓舞士气,献奇策焚毁敌粮;危难时临机决断,稳定军心,策划里应外合解朔州之围;追击时统筹后勤,招抚安民,献策怀柔,展现出超凡的智慧、胆识与实干才能。其功绩,早已超越了一般文官的范畴,堪称“出将入相”之才。一时间,“萧景珩”三字响彻朝野,其声望如日中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无论是军中将校,还是朝堂同僚,乃至市井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元景帝览奏,龙颜大悦,在金銮殿上当众盛赞萧景珩“智勇双全,忠勤体国,实乃朕之股肱,国之栋梁!” 并下旨,待大军班师后,另行论功行赏。
北疆,寒风依旧,但已无硝烟。新立的界碑旁,胤军将士巡逻的身影挺拔如松。萧景珩与慕容皓并肩立于营前,眺望着北方苍茫的草原。
“景珩啊,”慕容皓慨叹道,“此战之功,你当居首。回京之后,陛下必有重赏。只是……”老将军目光深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朝堂之上,未必如边关这般简单。”
萧景珩躬身道:“元帅教诲,景珩铭记。此番建功,全赖陛下信重、元帅指挥及将士用命,景珩不过尽本分而已。日后行事,定当如履薄冰,谨言慎行。”
他知道,边关的烽火暂熄,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赵崇明那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绝不会因为他立下大功而有丝毫缓和。然而,此刻的他,已非昔日那个初入户部、步步谨慎的年轻郎中。经此战火洗礼,他积累了足够的功勋、声望和在军中的根基,拥有了更多博弈的资本。
他轻轻抚过怀中那枚温润的玉佩,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期待。是时候,回去兑现那个深宫之中的约定了。
喜欢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